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郑书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山铁字”传承人

瑶海报 2019-10-17 08:29 大字

郑书山,安徽合肥人,著名铁字书画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山铁字”传承人。研制铁字书法及铁画艺术三十多年,更以铁字书法见长。曾先后被新华网、中新网及当地政府网站等媒体数次报道。2016年作品《七律·长征》入选“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郑书山7岁习书法,十几岁学铁字,郑书山三十多年以锤为笔、锻铁为字,将吴山铁字这门安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铁字书法以纸墨书法为基础,却又不同于纸墨书法”。郑书山介绍,吴山铁字传说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吴山镇,几百年来时兴时衰。中国传统书法的提、按、顿、挫以及干、枯、虚、实在纸上用墨迹呈现,而吴山铁字则全部要通过锤锻力度表现。上铁皮、裁剪、锤打、平整定型、修边钻孔、焊接、清洗、喷涂、制作底版外框、安装等,一幅铁字作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捶打是最重要的一步。一个字最多要反复捶打数百甚至上千锤,名副其实的“千锤百炼”,而最终效果如何全靠长期的经验和手感。

在裕丰花市的一间狭小的工作室里,摆放着郑书山用来制作铁字的大大小小上百件工具。用来敲打的锤子就有十来个不同的型号,“杠子”更是不计其数。最小的杠子是用雨伞伞撑制成,杠头不过笔尖粗细。用来制作铁字的铁皮最薄的只有0.2毫米,一锤不慎,可能就要推倒重来。“到了关键的几锤,大气都不敢喘。”为了减少干扰,郑书山经常是在别人下班后闭门开始创作,一坐就到深夜。

经过三十多年的“锤炼”,郑书山逐渐摸索出了拖、滚、点、拽、墩手工铁字制作技法。他的铁字书法作品既刚劲、浑厚,又不失传统书法艺术的柔韧鲜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郑书山也由一名普通的匠人,成长为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吴山铁字作品也赢得了广泛赞誉,曾先后荣获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第七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2011至2016年连续六年荣获中国(合肥)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2016年7月,郑书山的铁字书法《七律·长征》入选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2016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选定永久收藏。

从小小的手艺人,到“大国工匠”,郑书山认为,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非遗传承人来说,起到了振奋灵魂的作用。在他看来,国家把非遗传人推到了历史舞台的前列,一个真正的匠人,有责任把自己手上的技艺传承下去。除了钻研技艺,郑书山近年来还把自己对铁字艺术的研究成果形成文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作为一个手艺人,有幸成为这个时代的点滴,希望能尽微薄之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吴山铁字,也希望明天的人们会比我们做的更好。”

新闻推荐

1355名考生报名涉皖岗位

星报讯2020年国考公告于10月14日发布,报名15日正式开始,今年安徽人数扩招给考生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尽管多数考生还在持观望...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