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勇立潮头“全创改”

安徽日报 2019-09-17 06:48 大字

(上接1版)成功量产高品质浮法玻璃,完全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成功制造国内一流太阳能光伏玻璃、世界最高光电转换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模组和世界首条大面积碲化镉发电玻璃生产线。2018年,蚌埠玻璃院带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创造产值500亿元,同比增长22%,助推安徽成为中国硅基新材料产业的创新之地、集聚之地、发展之地。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产品和产业,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近年来,全省重大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自主研发出“魂芯二号A”信号处理芯片,单核性能超过国际同类芯片性能;利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衍生的超导磁体技术自主研发的质子治疗系统,为恶性肿瘤治疗提供了有效手段;蚌埠玻璃院成功研发出0.12毫米世界最薄电子触控玻璃;科大讯飞公司研制出世界唯一让机器人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重点在于要创新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融于产品开发和生产发展。”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

推进“全创改”过程中,安徽围绕创新全链条进行改革设计,坚持问题导向,对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发展进行一体化制度创新设计,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构建全链条创新体系,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发展环境。比如,完善源头创新机制,通过扩大省属高校院所创新自主权,着力破解用管行政机关的办法管高校院所、管党政干部的办法管科研人员等问题,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优化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到企业的转化通道,推动形成“政产学研用金”科技成果转化“六位一体”融合机制,实现从“钱变纸”转为“纸变钱”;创新产业发展机制,把创新落脚点放在产业发展上,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

推进“三重一创”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为打造发展主引擎、提升区域竞争力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按照建立“一个基地/工程/专项、一套政策、一只基金、一批人才”的要求,安徽省梯次建设了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29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35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形成了“四个一”集聚发展机制,全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序构建,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壮大,在国内外已形成重要影响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三年来累计增长61.4%,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由23.3%提高到29.4%,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7.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三重一创”的品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一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领军企业正加速集聚。

耕好“全创改”“试验田”,依托国家重大创新平台,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项目建设机制,系统梳理既代表国家水平,又体现安徽优势特色的“高、新、基”项目;创新科研投入机制,为重大科研项目提供配套保障;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

近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组建实施方案论证会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会议在合肥召开,标志着一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级”研究平台即将扬帆起航。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表示,研究院远期目标是到2050年,建成世界最顶尖的战略性能源科技创新研发机构,建成聚变电站,实现聚变发电,产生一大批原创性、革命性的能源科学技术成果,解决一系列目前制约我国能源利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成为引领世界能源科技发展的创新高地。

国家科学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和引领创新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也是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载体。“安徽省通过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全创改’‘试验田’,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改革经验,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创新政策环境。”省发展改革委科学中心处处长朱的娥表示,创新项目建设机制,按照高质量科技攻关项目、新兴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和平台三大类,系统梳理既代表国家水平,又体现安徽优势特色,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全链条的“高、新、基”项目,并积极推动项目融通发展。创新科研投入机制,从有限的省市财力中设立专项资金,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平台提供配套保障。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允许省市项目建设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国家科学中心设立两年多来,已累计新增院士10人、国家级高端人才190余人。

系统推进“全创改”,必须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将创新主导权交给市场和创新主体。在“全创改”推进过程中,安徽通过激发中央驻皖单位创新活力、整合省内央地创新资源、强化省外大院大所合作等多种方式,弥补自身短板,增强创新能力。

为激发中央驻皖单位创新活力,安徽省为中央单位参与地方创新改革“松绑+激励”,推动中央单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比如,支持中央驻皖高校院所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全创改’实施以来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通过现金、股权等多种方式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累计奖励5.48亿元,大部分成果已在省内转化和产业化。”方秀说,同时推动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开展协同创新,共建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相关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平台联用、学科共建、攻关协同。

新闻推荐

筑梦水运港航人

上个月,新中江桥建成通车。自此,束缚芜申运河最后一道“枷锁”终于解除,安徽省往来上海的船舶,一改440多公里的“弓背航线”...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