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筑梦水运港航人

芜湖日报 2019-09-17 01:57 大字

上个月,新中江桥建成通车。自此,束缚芜申运河最后一道“枷锁”终于解除,安徽省往来上海的船舶,一改440多公里的“弓背航线”为271公里的“弓弦航线”。这不仅提升了安徽省水运交通条件、完善了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更实现水路无缝衔接,打通第二条通往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间的大宗货物互联互通、畅达高效,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再添有力支撑。

颇有纪念意味的是,翻开芜申运河改造历史,刚好过去10年。十年间,花津桥、弋江桥、荆山桥、中山桥和中江桥等5座桥梁均由芜湖市港航管理局负责改建,该局党委坚持“围绕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不忘初心?筑梦水运”品牌建设为主导,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推动了芜湖水运事业蓬勃发展。

迎难而上的“领头雁”

群雁高飞头雁领。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是干事创业的风向标、导航仪,发挥着示范表率作用,市港航管理局用10年时间建设了五座桥梁,该局党委书记、局长詹应线发挥了领头雁作用。

2009年,时任市港航管理局规划科科长的詹应线被组织任命为花津桥改建工程业主代表,全面负责花津桥建设工作。在此之前,该局主要承担港口航道工程监督管理工作,而花津桥建设属于市政工程,属于不同工程管理体系,工程建设管理程序、相关手续、竣工验收办法等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詹应线没有推托,毅然承担下来,他理清工作思路,合理分工,有困难第一个上,使工程很快启动起来。

花津桥建设初期,北侧主桥墩施工需要拆除约60米的防洪墙,桥墩建成后需要在4月底前恢复防洪墙,确保城市防洪安全。花津桥是2010年2月5日开工建设,距离4月30日不足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内需要完成主桥群桩基础、承台施工后再完成防洪墙复建工程,任务艰巨。加上2010年的3月和4月连续多雨,青弋江水位一天天在上涨,詹应线心急如焚,他从安排作业队到每一个工序都一一过问,每天盯在工地上,要求工人雨天不能离开工地,做到雨下时休息,雨停后立即施工。有一天夜里,暴雨连续下了好几个小时,他担心青弋江水位上涨会破坏围堰,凌晨3点来到工地上,把工人叫起来加固围堰,自己在旁边进行指导,避免了险情的出现。努力的付出必有回报,4月28日桥北防洪墙提前两天完成封闭施工,由于措施得当,二街和镜湖安然度过那年的汛期。

2016年10月初,老中山桥要进行拆除,桥梁下青弋江两侧停了17艘渔船和大量社会船舶,为保证老桥拆除时船舶的安全,需要对船舶进行迁移。但是这些船舶长期停泊在此处,迁走有着非常大的困难。一是需要考虑解决船舶迁往何处的问题,二是船舶迁移需要不少费用,资金从哪里来,最重要的一点是渔船上的人停泊在此已经很多年,他们早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了,不愿意再迁移到陌生地方,这就需要到每条渔船上去做渔民工作。面对困难,詹应线积极与政府各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进行协调,最终由市农委和市港航局牵头,在镜湖区和弋江区政府的配合下,按期对桥下船舶进行了迁移,确保了桥梁拆除和建设期间的安全。

詹应线后来升任市港航管理局副局长、局长,他需要负责的工作更多了,但对桥梁建设的重视程度没有减少,他经常亲临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白天没有时间就晚上去,工作日没有时间就节假日和双休日去,他对所有工程建设进度都了如指掌,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出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勇于担当的中坚力量

勇于担当是一种责任、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作为港航建设中的中坚力量,港航工程处处长牧启标和副处长宋春华牢记使命,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牧启标参与了五座桥梁的建设,花津桥前期迁改,高压线在桥梁规划范围内,打桩基钢筋笼比高压线还要高,如果接触到高压线,后果不堪设想,这就需要把高压线临时迁移。他与供电局、供电设计部门、迁改施工单位多次沟通,采用地面沟槽的临时迁改方法,终于达到了施工要求。

在桥梁建设中,预应力钢筋锚固部位局部的钢筋绑扎要求非常高,这是桥梁施工中的关键部位,也是薄弱环节,如果锚固处没有处理好,锚索预应力失效,没有预应力,桥梁受力部位就会产生裂缝。在每座桥梁钢筋锚固处,他都带着项目经理、项目总工、项目总监一起到现场,要求工人对所有锚固位置用钢筋进行再加强,确保达到预应力要求,钢筋工不满地说,“我们都是老师傅了,干了几十座桥了,一直是这样做的。” 他坚持从受力结构要求等方面说服对方进行加固。他经常对项目办同志说,“做工程不能怕得罪人,如果怕得罪人,工程就会找我们的茬,我作为业主代表,我不得罪人,谁去得罪人,你们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都跟我说,我去解决。”

中江桥环保执行困难,国家对环保要求严,不符合扬尘防治“六个百分百”就不能施工,但施工单位是承包制,工人一天不干活就拿不到工资,他们会在检查人员离开后偷偷地干,有一次牧启标前脚走,后脚施工单位就开始电焊。为了避免这种事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他找到施工单位负责人,劝说,“你们是中字头单位,是大型国有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带头落实好国家方针政策。”在做通对方思想工作的同时,要求施工方从项目经理到作业队队长、班组组长、一线工人,层层压实责任制,落实到人,严格执行环保不达要求不能施工的规定。

副处长宋春华是该处惟一从事工程建设的女工程师。花津桥建设时,宋春华的女儿刚上高中,宋春华不能正常下班,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女儿要经常在小卖部买吃的,也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享受母爱,女儿找到宋春华,问妈妈你是选择我,还是选择工作。听了女儿的话,宋春华十分内疚,她耐心地跟女儿讲解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终于获得孩子的理解,2013年花津桥通车时,她的女儿已经读大二了。

中江桥桥北西侧道路施工时,因为施工对西侧商户经营有影响,遭到了严重阻挠,阻挠最严重的是一家汽车租赁商户,多次商谈无果。最后在政府各部门协调下,该商户终于同意在他店门前施工,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分两段施工,且每一段施工时必须施工当天完成回填,不能影响车辆出入。当时,管线施工及路面浇筑混凝土涉及四家单位,若要在当天开挖并完成回填,必须有人在现场协调,做到有序不间断才行。施工那天是星期六,是宋春华值班,她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华灯初上时都值守在工地,协调指挥着一家家管线下地,并完成了路面回填,商户们对她认真的工作态度竖起了大拇指。

甘于奉献的年轻一代

最艰苦的地方也最锻炼人,一群年轻人被安排到工程建设中锻炼,他们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能力都得到迅速提升。

2016年10月18日,中江桥改建工程正式开工,港航局领导将工程现场管理的重任交给了当时年仅32岁的杨锐负责,虽然之前的准备工作做了半年多,但工程开工后意想不到的困难还是接踵而来。中江桥不仅是芜湖南北的重要交通要道,还是大量管线的过江通道,比如自来水、煤气、强电、弱电(通信电缆)等,杨锐常常被经营户围住不能脱身,有时连午饭都吃不上,晚上回家也很迟,家人都习惯了吃饭时他不在家的生活。有一次,杨锐忙到晚上8点多钟才回到家,刚进门,饭还没吃上,施工单位又来电话说有人阻止施工,杨锐转身赶回现场,待他协调好再回到家已是深夜了。他呆在工地的时间超过了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参加工作不到十年,杨锐参与了青弋江上4座桥梁的建设任务,中江桥是他独立承担的第一座大桥,在中江桥建设中,他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职务也得到了提升。

28岁的汪名流,已经参与了弋江桥、中江桥等四座桥梁建设任务,他主要从事安全管理工作。每个星期固定安全检查日,他都会准时组织施工监理开展安全检查,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反馈给施工监理落实整改,并及时检查整改结果,风雨无阻。有一天,他到中山桥现场,发现桥上电焊焊渣落到地面,施工单位未清空地面,点燃了地面防尘网,虽然火很小,但让他认识到必须对此加强重视,以后只要有高空焊接作业,有可能产生焊渣落入地面的,就一定监督施工单位清空地面。在桥梁建设期间,汪名流还要负责办理各座桥梁的土地和规划证书,频繁地奔波在市、区国土和规划等部门之间,有时办事人员突然外出,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他都毫无怨言地微笑面对。在日常工作中,他建立了微信和qq群,发现问题及时拍照上传群组,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监理单位加强监督,确保工程顺利施工。

张艳苓负责工程资金的申请和支付,她记忆最深刻的是2010年花津桥改建工程建设,那时还没有开通网银,每笔资金支付都要去银行转账,需要到四个地点签字,一笔转账要用半天时间。在短短一年内,她的电瓶车就报废重新换了一辆,在每天频繁的穿梭中,她曾经骑车摔倒过,也曾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扎破了车胎,推着电动车走了几十分钟也没找到补胎摊位,无助、委屈、疲惫一路伴随,但是她调整好情绪继续前进。

重点办还有负责协调杆管线迁改工作的刘忠,还有负责荆山桥、中山桥现场施工管理的唐礼斌,还有参与过花津桥建设的刘卫文,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付出都体现在一座座已经通车的桥梁上。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是年轻建设者们最朴素的想法,他们跟随前辈们的步伐,用青春和热血抒写着新时代的华章,筑就芜湖港航人的梦想和辉煌。

通过十年努力,芜湖港航人不仅打通了芜申运河,还在青弋江上建成五座桥梁,在筑梦水运的道路上跨出坚实一步,锻造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立足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这支队伍也必将创造芜湖水运事业新的辉煌!

记者 王世宁 通讯员 徐慧莉

新闻推荐

安徽女主播编造“为爱殉情记” 骗小伙四百万获刑13年

一边是自称家中有矿,年轻貌美的“富二代”女主播丁某;一边是相距上千公里,相貌平平、独自抚养孩子的离异男子吕某。从一般打...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