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皮鞭抽打着动物 生活的皮鞭拷问着人性
素有“马戏之乡”之称的安徽宿州有着数百的马戏团、成千上万的从业者。近几年来,马戏日趋衰落。这些从业者何去何从,动物又将如何安置?近日,澎湃新闻历时两个月调查,推出了《马戏寻路》系列视频。
马戏的最大卖点是驯兽师与动物的互动表演。从发展历程来看,它起源于古罗马斗兽场。后来英国人进行了改良,创立了现代马戏,出现了“猴子骑马”等动物表演,将人从马戏中解放出来,将观看的焦点转移到动物上。到了现在,人们有了更多更丰富的娱乐形式,加之强调动物权利的观念逐渐占据主流,人们越来越反对为取悦观众而强迫动物表演的行为。
马戏从繁荣到式微的过程,可以说,也是从荒蛮到文明的过程。呼吁善待动物,禁止动物表演,有着进步的意义。
网上不乏对马戏团的口诛笔伐,亦不乏对马戏团终将消亡的预测。同时,社会舆论对动物的同情情绪,又通过对马戏团成员的抨击表现出来。然而,事物往往有其复杂的一面。很多时候,站在围观者角度批判容易,难的是真正关注到身处其中的人。最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当马戏真的消失了,这体量不算小的群体怎么办?
镁光灯下,失去野性的动物们成为了被驯服的表演者,在圆形监狱中跳过花圈以避免驯兽师的棍棒;驯兽师在观众的凝视下竭力表演,以求得商业展览出资方的认同。前者为了生存,后者为了生活。人性的皮鞭抽打着动物,生活的皮鞭又拷问着人性。马戏团有形的牢笼囚禁着动物,驯兽师的塑料棒常打在它们身上;无形的牢笼囚禁着心灵,维持生计的铁链牵着马戏从业者们被动前行。
不得不承认,动物应当有动物的权利,也有动物的活法。同理,人也应当像人一样活着,有着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倘若如报道中的流浪马戏团团长李荣庆所说,马戏团可能会在三至五年内被取消,那么这些仅有一技之长的从业者何以生存?社会是否会给予这些从业人员机会,如何给予其保障?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马戏团并不是非死不可,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取消了成本高昂又有失人道的动物表演,转而关注人物角色,重视情节与表演的融合,用特定的主题和故事线索来打动观众。
因此,在马戏表演消失之前,不如呼吁马戏团的革新,让新的艺术形式逐渐代替动物表演。这样既尊重了动物的权利,亦有利于保障人的权利。而做到这点,需要马戏团的自我革新,亦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新闻推荐
本报讯7月23日,安徽省进行本科第一批征集志愿录取,降分及本科二批高水平运动队等特殊类型投档录取。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教育...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