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城市防涝,“排水”也要“蓄水” ■ 何珂

安徽日报 2019-07-22 07:17 大字

当前,正面临“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阶段。根据气象预报,未来一段时间,安徽省多地会出现强降雨天气,将给城市排水防涝工作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强降雨袭击,城市排水防涝既要“强排抢排”,还要科学合理用水调水,善于“排蓄”结合。

夏季来临,大雨易内涝,成为不少城市面临的困境。水利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6年,我国平均每年有超过180座城市发生内涝。暴雨袭来时,为啥城市容易出现“看海”情况?除了特殊的气候原因外,城市管道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镇化速度快,排水管网建设滞后;城市规划不合理,落实不到位等,皆是城市“看海”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旦“看海”场景形成,为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要“强排抢排”。

雨果曾称“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由于地下管网建设投入大,很多城市排水管网干线设计的排涝标准通常为“一年一遇”到“三年一遇”。近年来城市快速扩张,而一些城市地下管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与前瞻布局,不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规划配套,导致排水能力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内涝现象日益突出。城市防涝,要从根源治理,城市开发建设就必须改变“重地上、轻地下”的理念,不仅要建好“地上工程”,也要扎扎实实搞好“地下工程”,提高地下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和管护水平,让突如其来的强降雨能够及时排出。

城市防涝,排的同时还要蓄。城市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面对强降雨时,拥有更多空间和能力。因此,防洪排涝不能只指望排水管网,在提高排涝设计标准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如何恢复与增强必要的雨洪调蓄与渗透功能,尽快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比如在道路铺设中尽量使用透水材料、修建大型调蓄池等。这样的城市“留白”,或许会牺牲部分商业利益,却会让市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实质上是城市发展理念更新的体现。

安徽省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引入城市道路、广场、小区等建设中,雨水渗到地下,蓄积起来,不仅能减小排水管道压力,而且还能补充地下水。从已经取得的相关成效来看,只要政府和社会携手并进,目标取向与问题导向双向并行,市民出行条件和居住环境就会不断改善,城市与水就会更加和谐。治理城市内涝虽难,却并非无解。科学规划、“排蓄”结合,压实各个环节的主体责任,综合施策、重点治理,相信“城中看海”的状况,终将成为“昨日故事”。

新闻推荐

向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上半年经济发展综述(上篇)

千帆竞,满目新。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咬定“经济发展”这棵青松不动摇,紧紧抓住长三角...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