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垃圾分类”来临我们准备好了吗?【新安论剑】
据媒体报道,7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根据条例,个人或单位未按规定分类投放垃圾都将面临处罚。昨天上午10时许,上海城管执法总队开出第一张责令整改通知书,一酒店因未将垃圾分类投放至相应收集容器被责令整改;上海市松江泗泾城管中队开具行政处罚决定书,对一早餐店员工拒绝改正投放行为的做法作出罚款50元的处罚。与此同时,全国多地也将陆续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记者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获悉,到2020年底,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包括安徽省合肥、铜陵)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期待动真格
“强制时代”须将执法进行到底
垃圾分类从倡导走向强制,最本质的区别是对不按要求分类的处罚惩戒。有“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之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涉及管理处罚的措施不少,除对个人混投行为可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外,对单位未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的行为,规定最高可处5万元的罚款;对生活垃圾收运单位、处置单位不遵守相应规范的,分别规定最高可处10万元、50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单位经营服务许可证;此外,“条例”还确立了失信惩戒制度。
其实,上海并不是第一个出台处罚措施的城市,比如北京2012年实施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就明确了政府部门、物业等管理责任人、收运处置单位、垃圾产生单位的责任和罚则。
不过,制定处罚规定容易,执法管理却很难,这样的现象很多。例如,一些地方制定“史上最严”禁烟法规,却多年未开出一张罚单。与公共场所控烟相比,垃圾分类涉及的面更广,需要的成本更高,执法管理难度可以预料。包括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管理处罚规定的城市,管理应用的力度也不尽如人意,至少还未让居民普遍树立违规“被罚”的意识。
我国提出垃圾分类多年,居民习惯的养成却始终是一个瓶颈,原因很多,缺乏底线的倒逼是关键之一。没有必要的“强制”作后盾,无法加速文明素养整体提升的进程,辩证地看,有时候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制”。
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是现代社会文明要求与普遍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必然。但强制分类不能只体现在法规的字面上,既要求居民遵守规定实施垃圾分类,同时也考验管理的决心与智慧。既然有法规的武器,就得将执法管理进行到底,特别是在制度实施的初期,更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培养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上久久为功。当然,处罚是手段,不是目的,要把教育、引导和服务融入到管理中,让居民懂分类、愿分类和便利分类。此外,对垃圾分类的管理应更有智慧,在提高管理执法覆盖面、持久性上多下功夫,避免一松一紧。
□木须虫
首张罚单不能沦为一场“秀”
万众瞩目中,上海开出了第一张垃圾分类罚单。垃圾分类,是科学高效处理垃圾的第一步。虽然一些城市倡导了很多年,但垃圾分类进展缓慢,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约束力的倡导,很难激发民众的积极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标志着垃圾分类从倡导走向强制。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对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都制定了相应罚则。改变以往“随手丢垃圾”的习惯并非易事,培养居民“科学分垃圾”的习惯更难。不过,这一次将垃圾分类措施作为法规出台,用强制的手段矫正不文明行为,还是被大家寄予“合理处置垃圾、保护生活环境”的厚望。
徒法不足以自行,仅有法规而无具体的处罚实例,恐怕也难以产生震慑力。换句话说,条例倘若“软绵绵”,垃圾分类或将再次落入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窠臼。所以,大家都在等待第一张罚单,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相关部门推动垃圾分类的决心和意志。
其实,对于首张垃圾分类整改罚单,公众既有期待,也在意料之中。在我们的心目中,很多措施、制度,往往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然而,需要警惕的是,不能虎头蛇尾。就此而言,笔者更希望垃圾分类整改罚单能成为常态,而不是为了大家的期待而“秀”一场。
纠正居民不分类随意丢垃圾的习惯,使垃圾分类沉淀为一种公民自觉,需要持久的法规威慑力。很显然,倘若一张罚单飘过之后,就没有了严肃的惩戒,居民还会不当回事。大家知道,这场声势浩大的垃圾分类,是对陋习宣战,先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展,然后推广至全国各地,乃至农村地区也能找到适合的路径。
可以说,上海“史上最严”的垃圾分类管理,是全国的一场预演,具有示范效应,岂能虎头蛇尾?因此,垃圾分类要想持之以恒地贯彻下去,就必须坚持对违规者依规严惩,让垃圾分类整改罚单成为常态。□黄齐超
光罚可不行
“扔错就罚”先要教会怎么扔
近日有媒体报道,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课题组2018年对46个重点城市的入户调查结果,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家庭占38.3%,较2017年增长11.4%。可见,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虽然有所进展,但仍然任重道远。
事实上,早在2017年3月,国家层面就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然而,应该承认,受到种种因素影响,各地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效果并不理想,许多市民扔垃圾仍不进行分类。如此语境下,上海执行“最严垃圾分类”,如“个人扔错最高罚200元”等,显然开了个好头。
然而,有调查显示,对于实行垃圾分类的意义,不少受访者或能给出答案;但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却很少有受访者能说明白。比如,对于垃圾分为几类这个问题,有的人说分为两类,即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也有的人说分成三类,即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及其他垃圾……受访者中,几乎无人能准确完整地说出垃圾的具体分类。可见,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已成为城市推进垃圾分类的“拦路虎”。
换言之,执行“扔错就罚”的前提,是先教会市民怎么扔。首先,推进垃圾分类,常识普及当先行一步。各地应组织开展以“垃圾也是宝、分类更环保”为主题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社区居民树立起垃圾分类意识,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前垃圾分类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活
动,不仅增强社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让“绿色、低碳、环保”
的理念深入人心;而且促使社区更多的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到
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提升资源的回收
利用率,共建绿色家园。
特别是,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应从源头抓起,从
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必须
坚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进校园”活动,提高
中小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
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成为垃圾分
类的宣传者、践行者。□汪昌莲沈海涛/图
推行垃圾分类有罚还应有奖
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所具有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同时,正如不少网友提出的,在做好这一工作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比如,有网友提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还需分类运输。如果垃圾运输企业将居民分类投放的垃圾“一股脑”混装运输,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意义也就会付之阙如,同时,对于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积极性也会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所以,在强制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同时,还需严管垃圾运输行为,杜绝垃圾混装运输等现象出现。
此外,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初期,为加快居民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对不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实施处罚,是必要的。当然,在对不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实施处罚的同时,还可以对积极主动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给予一定的奖励或鼓励。如此,会更加有利于居民养成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自觉分类投放垃圾。
目前,部分城市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在尝试对居民分类投放垃圾予以奖励或鼓励。如,一些城市在居民小区内安装智能垃圾分类设备,居民只要分类投放垃圾,就能兑换相应的现金,或者获得相应的积分,可用于换取相关生活用品。就拿笔者所在的小区来说,自从安装了智能垃圾分类设备之后,许多居民为了获得现金奖励,不再乱扔垃圾,而是主动对垃圾实施分类投放。
上海市自7月1日起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投放。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商务部、教育部等多部门,部署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此外,不少城市已经自发地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期待各地在对不分类投放垃圾行为予以处罚的同时,亦能实施对分类投放垃圾行为予以奖励、鼓励政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居民养成自觉分类投放垃圾的习惯,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更好地开展,在更大程度上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魏文彪
新闻推荐
长三角九城一体化绘制 “先进制造业产业地图” 以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体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据新华社电上海松江区突破类脑科学、计算机视觉关键技术,浙江杭州研究人工智能算法平台,江苏苏州重点发展精密机床和机器人...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