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走进江淮俗语感受文化魅力 读王崇国先生新作《江淮俗语风韵》

新安晚报 2019-06-29 10:18 大字

俗语是民间创造并流传,经过加工而使之形象化的定型的语言,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包孕着无限的文化传统内涵。它朴实不失优美;生动不失庄重,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风俗民情,以及处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人们对各种人物、事物、事件、现象的分析、描写、认识和总结。江淮俗语由江淮劳动人民创造并在民间广泛使用,生动反映当地的物质生活、民间风俗习惯及精神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搜集整理俗语民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有助于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历史、传统。了解我国各民族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状态,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近日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崇国先生编著的《江淮俗语风韵》,就是这样一部凝结着作者多年心血的作品,它生动展示了江淮地区民谚俗语的独特魅力,充分体现了江淮民间语言文化特色,是民间文学收集、整理和出版方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

对俗语的搜集整理工作,前人已做过大量工作,出版了众多工具书。有的广收博取,蔚为大观;有的爬罗剔抉,探幽索隐。《江淮俗语风韵》却别具只眼、另辟蹊径,提供给读者一部生活趣味浓厚、可读性强的地方俗语集。

彰显俗语正能量。江淮地区丰富多彩的俗语,折射出当地百姓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以及人们对自然、人事的观察,这些俗语民谚大多以冷嘲热讽的态度评价世界,用简练风趣的语言对社会和生活做了形象透彻的概括,以美刺寓劝惩,通俗而不低俗,简约而不简单,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思维模式以及价值取向,往往具有针砭时事、传授经验、警醒世人的作用。例如:“轻担让重担,空手让挎篮”,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礼让和体谅;“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规劝人们要谨守分际,不要贪心,否则会丢失自我。“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日不见问三遍”,让我们在老年人的唠叨中感受到常人难以体察的老夫妻之间的意笃情深。毋庸讳言,由于时代、环境、思想和文化的局限,产生于民间的俗语本身良莠不齐,编者在整理过程中,力求俗不伤雅,激浊扬清,抵制低俗,弘扬了民俗语言的正能量。

突出江淮原生态。江淮大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在这片热土上产生的俗语民谚是历代江淮人民对人生和命运的理解和阐释,是劳动人民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生活智慧的结晶。方言俗语由地方人民创造并广泛使用,受当地人文地域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反映。江淮地区处在南方文化与黄河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是连接中国南北文化的走廊和桥梁,方言俗语便是江淮地区文化特征的显著标志。产生于这片热土上的俗语民谚,既古老又新鲜,土而不俗,奇而不怪,蕴藏着深厚的江淮文化底蕴。如“摸摸头,一千岁”“只要情意好,哪怕滚稻草”“麻脸姑娘爱搽粉,癞痢丫头好戴花”“人走运拿门板挡不住,人背霉喝凉水都塞牙”等等,无不反映了江淮人民幽默风趣、勤俭节约、豁达乐观的精神品质。

编排整理显匠心。江淮俗语民谚言简意赅、幽默风趣,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这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土腔土调正是文学艺术的“活水源头”,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民间文化。但是对于市面上很多的“谚语大全”“俗语大观”之类的书籍,一般读者都是将其作为工具书使用,很少有人从头到尾来阅读的。该书编者标新立异,别具炉锤,将众多俗语民谚,以韵相从,将一个韵部的俗语,分成一个个小单元,适合现代人在快节奏中享用“快餐文化”。每一则的字数由三言到七八头十言,拾级而上,可默读,可对读,每个词、每句话都是那么和谐贴切、意味深长,极富民间文学的神韵。

方言俗语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延伸。在保护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和珍惜来自于社会底层的方言俗语文化资源。作者王崇国先生在工作之余,心有旁骛,于民俗文化孜孜矻矻,情有独钟,对俗语民谚东搜西罗,不厌其烦,终于有了这本《江淮俗语风韵》。正如该书“前言”所说,江淮俗语如春天开在山野的野花,她汲取着天地精华,沾溉着江淮风土民情的膏泽,绚烂而不妖冶,质朴而不粗俗;一花一瓣散发着灵气,一枝一叶凝聚着乡愁。读完全书,确有同感,该书虽然算不得“饕餮大餐”,但作为原生态的“粗粮”和“野菜”,手此一编,我相信读者一定会有所裨益、有所收获的。

感谢作者,让我们通过这本书,品味生活,记住乡愁!

新闻推荐

“凤观九华山”荣登世界地质公园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本报讯(通讯员章寅虎)6月26日上午,由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主办的“凤观九华山”荣登世界地质公园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本次...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