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今日安徽> 正文

群众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收获

拂晓报 2019-04-01 11:48 大字

(上接第1版)

思路有了,接下去就是实干。邱宏瀛把发展产业作为带领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致富的突破口。路口村具有种植蔬菜的群众基础,周边有各种蔬菜大棚近1000亩。把蔬菜产业做大、做强是群众的心声,群众的企盼。有了天时、地利,干部更要做好“人和”。邱宏瀛和村“两委”班子,顺应群众的要求,积极争取各项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政策,建起一个标准化现代化、高效蔬菜基地,改变村里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为群众增收闯出一条新路。目前,路口村已建设标准蔬菜大棚16个,在建6个。分为育苗棚、新品种试验棚、生态种植棚等。大棚对外出租,每个大棚年租金1万元,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承租户需安排贫困群众就业,每个棚可以带动8-10户贫困家庭增收,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

然而刚开始,村民们并不买他的账。“搞农业要靠天吃饭,发展蔬菜,万一你们亏了钱,我本来就是贫困户,土地又流转给你们,让我去喝西北风?”贫困户徐贵兰的这番话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态度。为此,邱宏瀛和村书记刘四军可没少跑腿,从土地流转、务工、分红,他们一遍遍给贫困户算着“脱贫账”。邱宏瀛的苦口婆心最终说服了群众,顺利流转了项目发展所需土地。

解决了项目、土地的问题,种什么、谁来种、怎么种等等问题接踵而来。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邱宏瀛同村“两委”干部确立了 “1(辣椒制种)+1(西瓜制种)+X(生态反季节蔬菜)”产业发展,以竞拍的形式将大棚租赁给村里的大户。

发展高效农业,如何解决产品品质和销路?邱宏瀛谋划成立村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签订合作协议,利用农科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和高新技术,提升蔬菜产品品质,逐步实现品种优化、品牌化、技术生态化。为解决销售问题,打消农户的顾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让村里的“菜棚子”定向对接城里的“菜篮子”。通过村产业发展公司与周边淮北市蔬菜超市、蔬菜加工大户等签订订单合作协议,畅通市场、农户供需渠道,让村里的农产品高效、便捷对接市场,建立起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

2018年底,经过省扶贫办考评验收,路口村顺利出列,村集体收入增加到22.5万元,贫困发生率降至1.01%。“过去一年多,村里发生了大变化,群众脱了贫,过上了好日子,是我最大的收获。”邱宏瀛回顾过往,收获满满。本报记者 张化云

新闻推荐

省高院大数据研究报告 荣获全国法院特等奖

本报讯为切实推进法院司法大数据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司法大数据研究水平,最高法院开展了2018年第三届司法大数据专题协作研...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