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何曾芜,乡情有归途 读《返乡真好》
我们心中似乎都潜藏着一个田园梦,天然地留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慢生活图景,喜爱“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蕴含的生活美、人情美。毕竟,我们这个农耕民族几千年来的文明从未断流,靠的是自给自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农业、农村和农民。
中国人以土地为根、以劳动为本,躬身在田野里垦殖蕃息,信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人生理念,崇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生活态度和奋进不辍的价值取向,寻求人与自然相育相长、天地人和谐共处的自在自足。个人生活安稳地嵌入家庭、宗族和乡村的世俗社会,个体生产和谐地嵌入自然四季、山海田园的天道轮回,立身于苍穹和大地间,在家庭与社会的内部日常,找到挺拔的人生姿态、实在的生活意义和厚重的生命价值。
时代的变化来得太快,千百年来的稳固存在,忽然如白驹过隙。农耕文明的母体脐带,在近一两代人间被切断,我们走上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这条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经济失重、农村社会裂解、农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规律的硬逻辑。人们离故乡、离土地越来越远,与自然日益疏离,成为现代工业大生产体系中的“零部件”,在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漩涡中载沉载浮,不可避免地患上了生活物化、生态恶化、生存原子化、精神异化的“发展病”。带着被超级城市和时代洪流湮没的精神漂泊感,怅望村口古槐、袅袅炊烟,那曾经稳固安宁而今无处安放的心灵家园,我们回不去的故乡和童年……
从这个层面,才能解读当代重大的社会与文化命题——“留住乡愁”。为什么“返乡”会成为参与者越来越多的社会运动?乡村民俗游、生态游在华夏大地遍地开花,农家乐、民宿、古村、古镇、古寨……成为具有时代感的消费符号。与“农民进城”相对应,勃然兴起“市民下乡”的新潮流,是绿色理念指导下的生产消费升级,是后现代游子们对“天人合一”古老生态文明和“桑梓乡情”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皈依,是淬火升级后的农耕文明从新起点出发的文化寻根之旅。
“进城”与“返乡”,是现代化进程中二律背反相依相存的二重叙事——工业化、城市化,驱使人们离开乡土,创造新的财富、技术和商业组织体系,而内生的短板和不足,形成转型升级新驱动力,促使人们又离开城市,回归乡土,修复社会短板,充实文化内核,满足发展需求。大陆如此,台湾也是如此。
这就是“书香两岸”特集《返乡真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出版的意义所在。编者精选的两岸人员返乡建设的实例,成为清晰的路径标识、生动的时代脚注、鲜活的实践样本。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博学村第一个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在大城市闯荡十年后返乡当了“自愿农”,成功改造“火山村”,用行动让故乡发光。画家出身的乡村建设规划设计师孙君,改造村庄时融入城市元素,同时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他说,这是乡建的最好时代,现在有政府的全力支持,有政策、资金、资源的导引灌注……
的确,这是“返乡”的最好时代,三农基本完成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托举,工业加快反哺农业,城市加快反哺乡村,乡村振兴规划擎起指引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下乡的炬火,生态文明建设极大地凸显乡村的“绿肺”功能,工业化、信息化的澎湃能量,正驱动广袤乡村在无数人的创业创造中“凤凰涅槃”。
返乡,不再是理想主义者“低空飞行”的个人奋斗,而是许多人的共同行动。踏着发展的步伐,返乡,为全社会创造更丰沛健康的生活滋养和文化源流,实现更多的价值转化、品质提升和精神自由。
田园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经过现代化的洗礼,重新贴近土地和人,贴近乡土中国,建设者、创造者将收获健康、独特、充盈的生命体验。悬浮的心灵安稳落地,焦灼的眼神恢复润泽,孤独的情怀得到慰藉。这就是台湾作家钟理和所说的“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合肥徐宝妹
新闻推荐
本报讯3月29日,安徽省2019年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生文化素质测试合格分数线公布。安徽省2019年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