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我们还要如何努力? 全国总工会疾呼:培育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工人报 2019-03-06 19:00 大字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技能人才培养、职业技术培训制度的逐步完善,随着我国更加积极地参与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工正在以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中国也正一步步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尽管如此,实际生产中,仍然面临高级技术人才稀缺等问题,急需完善技工评价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新型技能人才发展环境,呼吁更多优秀产业工人组成“战队”。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总工会拟提交大会发言,疾呼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多位一线职工委员和企业代表也纷纷表示,技能人才缺乏将成为实现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掣肘,必须采取更多举措予以重视和解决。今天,本报将关注相关内容。

1、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大会发言引热议——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高端技工荒”

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开幕,会议文件阅读系统也开始正式更新。来自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的大会书面发言《培育大国工匠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呼吁,“技术工人短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匮乏的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瓶颈。”这份书面发言提出的“高端技工荒”问题,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全国人大代表、武汉钢铁公司制造管理部副部长袁伟霞感到形势紧迫。据她介绍,由于受结构调整、自动化设备的运用等因素影响,目前,钢铁等制造业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呈现不同程度“老龄化”趋势,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技师“断层”现象。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知名思想库——赛迪智库研究认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过五道关:技术关、资本关、人才关、制度关、结构关。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力量。

然而,我国高端技术工人需求缺口一直居高不下。有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就业人口中,技能劳动者1.65亿人,占21.3%,高技能人才4791万人,仅占6.2%,缺口高达1000多万人。近年来,技术工人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高级技工求人倍率高达2.0。

为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等文件。

“既然有了好政策,就应该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袁伟霞代表认为,应狠抓落实,加快提升产业工人整体技能素质,畅通技术工人成长成才通道,切实提高技术工人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水平。

制造业大国,人才基础是技工。对此,总工会界在大会发言中指出:“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先进制造业工匠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带徒津贴、技术工人晋升技能等级、学习培训奖励政策”“尽快出台《职务发明条例》,落实技术工人平等享受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收益”“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项劳动和技能竞赛,发现选拔更多高技能领军人才”“进一步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讲好劳模故事、工匠故事”……

代表委员们的建议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培育更多大国工匠,助力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打造制造强国。

2、打造属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大时代”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也是属于高素质产业工人的“大时代”。

对于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发挥主力军作用、提升创新能力等问题,代表委员中的一线职工、工会干部和企业管理者早已达成共识:高质量发展需要好工人。不过,要让产业工人真正能够立足“大时代”建功立业,从政策到落实,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张恒珍委员:“让工人觉得未来有前途”

张恒珍委员是中国石化集团茂名分公司化工分部裂解车间压缩分离班班长。这位20余年操作零差错的“首席技师”,从未离开过一线岗位,因为她热爱自己的工作。

“现在仍有不少人习惯给技术技能人才贴上‘做工人低人一等’‘做工人没有前途’的标签,这样的观点太陈旧。”张恒珍委员皱起了眉头。

张恒珍委员有着一连串傲人业绩:先后提出并参与实施解决重大技术问题超过40项,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2.46亿元;自创的一系列排查问题与技术攻关方法,如今已经被编入技术手册,成为茂名石化解决同类技术难题的重要“蓝本”;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南粤巾帼十杰”等称号……

“我的成长经历可以充分说明,当工人是有前途的。”张恒珍委员自信地说。

“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张恒珍委员建议继续加大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力度,让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在全社会宣传展示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先进事迹,推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每个行业、社会每个角落,“让更多人感到作为劳动者十分光荣和自豪”。

徐念沙委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

“我们的身边总能看到一大批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技术精湛、爱岗敬业的产业工人,这支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国保利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徐念沙委员特别关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他话锋一转,“就目前情况来看,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生产力。但在调研中,徐念沙委员注意到,一些职工“以厂为家”的主人翁意识淡化,缺乏对工人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是部分新生代产业工人自我意识强,工作生活理想化,缺少扎实的职业规划和吃苦耐劳精神,归属感弱,稳定性差。

与此同时,另一种情况也的确存在。

台上领导讲课口若悬河,台下职工偷偷掏出手机刷微信、看“抖音”,这种场景在许多单位都曾发生过。一方面是思想活跃的90后一线职工,另一方面则是企业传统思想教育的“说教”“灌输”。陈旧的话语体系,落后的方式手段,许多企业经营者、管理干部缺乏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本领,不能和一线职工打成一片、交上朋友。

“职工思想工作应该是‘一把手’工程。”徐念沙委员认为,必须尽快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实现体验式教育。同时,做到对路管用,及时掌握不同职工的诉求,“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做好职工思想工作,还要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徐念沙委员表示,应特别关注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群体,消除服务工作中的空白点、盲点和沙漠地带。包括推动完善落实农民工等新生代产业工人的住房、户籍、子女教育等相关政策,着重在农民工就业培训、劳动保护、法律援助、文化生活等方面加强服务,确保职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李守镇委员:“建议设立‘大国工匠奖’”

李守镇委员是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原主任。这位“老工会”对技术工人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看得很重。“只有一大批‘大国工匠’式的高技能人才涌现出来,我们的民族工业才能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

李守镇委员认为,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尽快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在我国,‘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现象普遍存在。”他建议,新闻媒体的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和优秀栏目应多关注报道技术工人,大力宣传技术工人的贡献和价值,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特别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宣传劳动者、展现新时代工人阶级风采的优秀作品,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

“建议设立‘大国工匠奖’,作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最高奖项。”李守镇委员建议,加大对技术工人中的技术尖子和创新能手的表彰奖励力度,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劳动者精益求精钻研技术,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社会财富和美好人生。此外,加强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让孩子们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学习劳动,用劳动“立德树人”。

王晓峰委员:“持久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

作为全国总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部部长,王晓峰委员的“主责主业”之一就是在广大企业中推广劳动和技能竞赛。“劳动和技能竞赛是工会的传统工作。我们现在的课题是,如何广泛深入持久开展竞赛活动,并将这项工作推向民营企业。”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展了多层级的劳动和技能竞赛,并以职工创新为主体,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这些平台载体不仅激发了职工的劳动热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更为广大职工成长成才、创新建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王晓峰委员自豪地说。

来自全国总工会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有80.4万家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会开展了劳动和技能竞赛,吸引7783万名职工参加。作为国内规格最高、工种门类最多、影响力最大的职业技能赛事,第六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辐射带动了1000多万名职工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150多万名职工通过比赛晋升技能等级。

杨军日委员:“要为技术工人晋升打开通道”

“在企业中,有一项‘五小’活动开展了许多年,能量是十分巨大的。”经常到企业和职工中调研的全国总工会社会联络部部长杨军日委员告诉记者,“五小”活动即职工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虽然看起来科技含量不太高,却常常收到令人惊叹的效果。

一线职工的创新成果,解决了许多企业生产瓶颈和技术难题。据统计,近5年来,全国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6224.6万件,技术革新项目349万项,发明创造项目111.7万项,推广先进操作法项目99.1万项,有70.6万件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专利项目。此外,已有17位由全国总工会推荐的技术工人创新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然而,杨军日委员注意到,许多企业存在“唯学历用人”的现象。大学毕业生有着明确的晋升路线,但工人只能在生产车间一线干到退休。

与此同时,企业对职工技术创新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在收入倾斜、等级晋升等方面缺乏制度化规定,现有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呈现“玻璃门”现象,导致职工技术创新内生动力不足。

对此,杨军日委员建议,“打开一个通道”,即技术工人可以“转行”做工程技术人员,让技工也可以通过提高技能、学识,当上“工程师”。

事实上,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就对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特别是创新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中央热”“地方冷”、“政策热”“企业冷”的状况,“好政策要有好落实,使之真正转化成培养高技能产业工人的‘生产力’。”杨军日委员说。

3、总工会界委员小组讨论掀起人才培养话题“小高潮”

高技能人才培养要靠“真金白银”投入

“加快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培养,急需加大投入!”在全国政协总工会界第一次小组讨论会上,技能人才培养的话题激起一阵讨论的“小高潮”,多位委员发出如是呼吁。

话题的“小火苗”首先是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委员“点燃”的。谈起2018年参加的企业调研经历,他发现,一方面不少企业都出现了“技工荒”,另一方面一些企业不愿意自己培养技能人才,只想着高薪挖人,“去别人家的树上摘桃子”。

许启金委员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培养技能人才的投入比较大,一些企业不愿意投入成本。同时,一些企业担心,花大气力培养的人才跳槽了,造成损失。

“我在调研中也发现企业在职工教育培训方面积极性不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原董事长董强委员接过话茬说,企业是使用人才的主体,也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但是一些企业却并不重视。

按照相关规定,企业应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教育培训。为鼓励企业教育培训职工,财政部规定该经费支出准予税前扣除,从去年开始,准予扣除的比例从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的2.5%提高到8%。

董强委员认为,即使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但企业出于成本考虑,仍然动力不足,再加上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规定的刚性不足,一些企业在执行时采取弹性政策,“有钱就培训,没钱不培训”。

“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支撑,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当务之急。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强化政策导向,激发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董强委员认为,可以考虑将一定比例的职工教育经费抵扣企业所得税,让企业减少或免除培训成本之忧。

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原主任李守镇委员也加入到这个话题的讨论中。他提出,不仅在企业层面,在职业教育领域,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他引用了2018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的比例,远低于中职和高职院校学生占总学生数的比例。

“人才培养要靠‘真金白银’的投入。”许启金委员建议,对一些力量较弱的企业,可以制定减税降费措施,以鼓励企业培养技能人才。 (据《工人日报》)

新闻推荐

将“雷锋精神”融入窗口工作中 记“安徽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

■李莉孙传斌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市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办税服务厅外,税务志愿者们微笑着向路过群众及纳税人发放最新减税...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