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年度育儿账单”背后的教育焦虑症

南国早报 2019-02-12 16:18 大字

重磅思考

□安徽吴龙贵

过年前,杭州观成中学设计了一份特别的调查表,在放寒假时以邮寄的形式送到全校每一位家长手中,由家长和学生一同填写完成后上交。这是一份“年度育儿总结”,也是一份“年度育儿账单”。调查结果显示,在杭州养育一名初中生,每个家庭的平均支出竟高达8.8万元。(据新华网2月11日报道)

养育一名初中生年度支出高达8.8万元,乍看之下让人吃惊不已。杭州虽然是经济较发达城市,但2018年的平均工资才5389元。以一个普通的三口之家而论,相当于要拿出家庭收入的四分之三来养孩子,育儿成本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之高,恐怕在全世界都排得上号。生育率下降,二孩想生不敢生,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没有之一。

但是仔细想想,也不奇怪。中国家长的儿女心较重,举全家之力来养孩子,尽可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实在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仅杭州,绝大多数中国家庭的育儿成本,恐怕都在父母一方的收入之上。

问题在于,家长倾尽全力让孩子获得想要的一切,孩子真的感受到幸福了吗?他们开心吗?或者说,高投入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吗?恐怕未必。在调查中,家长在初中阶段最大的一笔育儿投入是培训班,平均每年2.2万元,最高的达每年6.25万元。

不客气地说,家长花钱购买的,其实不是孩子的满足感,而是孩子的时间和自由。教育投入越大,孩子的空闲时间就越少,自由就被挤压得越严重。天赋和学习能力不一样,有些孩子想学爱学,学起来有成就感,这笔钱花得还值;有些孩子是被家长硬逼着学,赶鸭子上架,学起来就很痛苦。这个时候,家长的教育高投入就会变成一种情感绑架,给孩子带来无形而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负罪感。

我们不必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什么应该让孩子充分享受童年,释放天性,学习不是唯一出路。这些话说说就行了,不必当真。每一个家长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知道,目前教育仍然是回报率最大的投资,也是最能预期的一种成功模式。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教育投入的“度”究竟应该如何把握?中国的家长是不是过度焦虑了?

略显尴尬的现实是,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地出台减负政策,禁止有偿补课,限制作业量;另一方面,家长却并不买账,对教育部门的好意实行软抵制,悄悄给孩子“增负”。尤其是在“别人家的孩子都在补”的心理驱使下,报培训班、请家教成了教育意义上的军备竞赛。这种不顾教育规律,不考虑孩子实际情况的比拼,其实属于盲目投入,效果未必好。

前不久逝世的作家林清玄有一种理论,“考到7到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原因是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是创意最好的。

我未必同意这个观点,但对于处于过度焦虑中的中国家长而言,它仍然有启发意义,那就是:哪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哪怕竞争如此激烈,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放轻松一点,给孩子一些空间,给自己一些空间。

新闻推荐

围绕产业布局进行招商引资 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

走进郑蒲港新区,你会发现,这里时时迸发着火热的创业激情,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热潮: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汇聚...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