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郎中”的诗意书房
作家简介
江双乐,笔名郎中。执业医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发表各类作品50多万字,诗歌600多首。作品散见《诗歌月刊》《安徽文学》《健康报》《中国日报》等报纸杂志。首部诗集《经典药方》近日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寄语——
读书身健即为福。要么健身,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记者:您的书房有多少藏书?都是哪些类型?
江双乐:我书房藏书大概有600多本。主要类型是:马列经典著作、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中医经典著作。还有祖上传下来的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文学作品主要是世界和中国名著。诗歌作品占三分之一。还有一些有保存价值的报纸杂志(主要是我发表过的一些作品和有价值的资料)。
记者:您喜欢读哪一类书?
江双乐:我读书很杂。我不喜欢读小说,我喜欢读政论、纪实、自然探秘类作品。近年主要是读诗歌和诗歌评论。穿插对《伤寒论》经方作一些拓展研究。近年我读的著作,印象深刻的有这么几部: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吴官正的《闲来笔潭》、托马斯的《世界是平的》和《世界又热又平又挤》《致加西亚的信》《意象派诗选》、陈先发的《写碑之心》和《九章》、余秀华的《月光落在左手上》和《我们爱过又忘记》、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我现在正在读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思想和语言非常有灵性。
记者:您平常会买哪些书?
江双乐:我一般只买政治名著、文学名著、中医经典和现代研究新进展,还有一些政论和社会学方面的畅销书。每个月逛一次书店,总要买上几本。现在买书也很方便,普遍反响好的书,有时直接从当当网上购买。文友出书了,签个名赠一本,也收藏了不少。
记者:有何读书习惯可以和读者分享?
江双乐:一般情况下,晚饭后到公园快走一小时后回家,即进入书房开始读书写作。有灵感时就写作,没灵感时就读书。长时间读一本书大脑容易疲劳,我一般是穿插进行,每种类型的书大致在一个小时左右。要保证八小时以外,每天读书一个小时以上。这叫做开卷有益啊!
节假日是享受型的读书。在书房外的阳台上,一杯茶,一支烟,一本书,和平和的绿色植物对话,和蓝天白云对话,和书中的灵魂对话,不也乐乎!
八小时以外,我读书空间的分割是:书房里啃书籍,客厅里读报纸杂志。
记者:很多读书人对借书比较敏感,您的看法呢?
江双乐:现在借书的人应该很少了。买书方便,读书方便,还有电子阅读。过去我借过别人的书,别人也借过我的书。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不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唯一让我至今记得的一件事,一个文友借了我的《美学初步》(非常好的一本美学普及型读物),一年未还,后来碰到提起,他说找不到了。我也就一笑了之。后来到几个地方的书店均未见踪影。
记者:您觉得哪本书对您的影响最大?
江双乐:其实读过的书对人的心智成熟和成长都有帮助,就像植物的生长要有阳光、空气、水分、土壤等等。当然读过的书对人的影响是有大小的。虽然我不喜欢看小说,但《红楼梦》我还是读了三遍,它的鸿篇巨制、丰满的人物形象、谋篇布局、诗词歌赋、情节细节、百科知识给了我文艺细胞最起码的基础营养。《美学初步》教了我最基本的审美标准和取向,书法、绘画、盆景、建筑、服装、色彩等等。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把深奥的哲学原理结合到普通的工作和生活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奠定了我国中医学坚实的基本功。陈先发的《九章》把诗的意象和语言拓展到极致,以小搏大,开阖自如,很是佩服。
记者:您出版的作品中,最满意的是哪一本?
江双乐:我早年写的杂文、时评和言论比较多。目前尚没有整理结集。早年断断续续地写过诗歌,不多。2017年搬家到雕塑公园对面,闲来散步,受雕塑的启示开始诗歌创作而一发不可收。至今已经发表了600多首诗歌。第一本诗集《经典药方》已经出版,第二本诗集《最好的阳光》和第三本诗集《切脉》已经编辑完成待出版。我非常喜欢我的《经典药方》,她是我的初恋——刻骨铭心的一段感情。
记者 郭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从省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期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明显增多,儿科的门急诊量一直居高不下,其中流感患儿更是占到了半数...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