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安徽创新,书写精彩乐章

安徽日报 2018-11-28 11:12 大字

本报记者 汪永安

改革开放40年来,安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一大批原始创新成果在安徽涌现,书写了一首首科技创新的精彩乐章。数据最能说明安徽自主创新由慢到快,再到飞速发展的轨迹: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以来,安徽前4个1万件专利申请的递进分别用时14年、5年半、4年和1年8个月,第5个1万件和第6个1万件都是用时9个月,而今年1月至10月,安徽省就申请发明专利109622件,平均每个月超过1万件。

加快“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集聚国际一流人才来皖创新创业

11月12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传出消息:有“人造太阳”之称的EAST装置实验获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首次达到1亿摄氏度。“这标志着我们在热核聚变领域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依托这个平台,我们还创造了101.2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等离子所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主任徐国盛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合肥三十岗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性研究设施”,这是又一个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聚变堆研发平台,未来中国的聚变梦,有望在这里变为现实。

40年来,安徽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坚持数质并重、优化布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全省拥有同步辐射、全超导托卡马克和稳态强磁场三个大科学装置,合肥是除北京以外,全国拥有大科学装置最多的城市。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全力推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启动建设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组建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建设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0家。

“这个世界一流的研究平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施展拳脚、大展宏图的最佳舞台。 ”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副主任、“哈佛八博后”之一的王俊峰说。特别的人才政策,让创业者消除了后顾之忧。 “安徽区位优越,有特别好的人才优势,政府也相当支持,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优势,马瑞利选择在合肥发展。 ”马瑞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杜伯华说。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安徽省陆续开辟人才激励、人才引进、人才职称等“绿色通道”,在医疗、教育、落户上全部亮“绿灯”,让创新科技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实施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在全国率先探索 “人才+成果+金融+基地”的模式,共吸引39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落户安徽创新创业,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00多人。

面对新的形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的战略部署,即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标准建设合肥滨湖科学城,着力打造技术创新密集区;深入推进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引领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造制度创新先行区,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际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研发机构群,集聚国际一流的人才队伍,产生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产业创新成果,在量子信息、核聚变能等方向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

一批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前沿领域国际“领跑”

“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是体现一个国家装备制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前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一直处于技术垄断地位,不过近年来我们在一些领域已经反超,例如我们研制出国际首台轻量化超大型丁辛醇换热器,国际首台550m3、-196℃轻量化深冷储运容器,全球市场份额从零跃升至30%以上。 ”中国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陈学东自豪地说。 “同发达国家相比,现在我国重型压力容器轻量化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已实现从跟跑到整体并跑、局部领跑的跨越。 ”陈学东告诉记者,相关设备的国产化为我国大型石油、石化、能源、化工企业每年节省上百亿元的设备采购和维护费用。

在量子通信领域,安徽省更是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去年8月10日,中科大潘建伟团队宣布,“墨子号”圆满完成量子纠缠分发、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三大科学实验任务;9月29日,中科大牵头承建的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正式贯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天地链路,中国与奥地利首次实现洲际量子通信。 “墨子号”和“京沪干线”系列成果的取得,不仅标志着我国在量子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和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世界最前沿,而且标志着我国量子通信领域研究在国际上达到“全面领先”的优势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抓住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大好机遇,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科技创新由慢到快、由弱到强,涌现出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全省共有62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世界上第一台VCD、中国第一个基因工程重组药物、中国第一台C波段全相参移动式多普勒天气雷达、中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诞生在安徽,中文语音平台、光电色选机、大型电力保护设备、电源转换设备、干扰素的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胶、基因重组葡激酶等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加速转化应用。而在热核聚变、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前沿领域,逐步实现从“跟跑”到“领跑”转变。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诞生、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全面开通、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世界首次实现百秒量级稳态高约束模运行3项成果,入选2017年国内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2年以来,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

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盆景”到“风景”,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1999年,正在中国科大读博的刘庆峰带领一群大学生创立科大讯飞,中文语音产业由此起飞。 19年弹指一挥间,讯飞从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公司成长为中文智能语音技术的世界领跑者。科大讯飞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智能语音技术填补了中国在智能语音领域的研究空白,扭转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际巨头控制的局面。讯飞携手合作伙伴推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入到教育、医疗、政法、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为越来越多的行业带来创新与变革。以科大讯飞为龙头,坐落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声谷”已聚集了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等200余家核心企业,2017年基地年产值已达510亿元,占据全国70%以上的语音市场份额。

世界最薄0.12mm超薄触控玻璃、1.5mm超薄高透光伏玻璃、国内首片0.2mm超薄TFT液晶玻璃……近年来,在彭寿的带领下,蚌埠玻璃院攻克并解决了微波纹和翘曲控制等诸多难题,彻底改变国内触控显示所需0.5mm及以下超薄玻璃依赖进口的局面。同时,打通了产业链,形成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2000年前后,蚌埠玻璃院收入还在5000万元左右徘徊,依托国家及省市提供的创新平台和‘三重一创’建设工程,近两年来投入超过百亿元,用于包括超薄电子玻璃、高铝盖板玻璃、铜铟镓硒光伏盖板玻璃等一批核心技术的产业化。 2017年,以玻璃院为核心的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的收入达到220亿元。 ”蚌埠玻璃院党委副书记李志铭告诉记者,一个以凯盛科技集团为龙头、千亿级别的蚌埠硅基新材料基地正在崛起。

2017年12月20日,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10.5代线提前投产,成为全球显示产业新的里程碑。目前,合肥成为全球唯一拥有6代线、8.5代线、10.5代线的城市。 2017年10月,江淮汽车首次发布自主研发的液冷技术,实现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技术重大突破,可以将新能源汽车电池包的温度控制在10℃至35℃之间,零下30℃的超低温环境下也可正常充电,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支撑下,安徽省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硅基新材料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涌现出一批产值数百亿元乃至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实现了新兴产业由“盆景”到“风景”的华丽转身,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

新闻推荐

眼皮下垂吞咽困难全身无力 小心!你可能患上重症肌无力 出镜人物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医院胸外科主任 顾江魁

眼皮下垂、吞咽困难、全身无力……许多人对于这样的症状会不太在意,但是这里要提醒你,遇到这些症状的时候可要小心了,这些都...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