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统筹推进“三重一创” 壮大经济新动能 省政协统筹推进“三重一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月度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江淮时报 2018-11-02 13:36 大字

[摘要]省政协统筹推进“三重一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月度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

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作主题发言站位高远谋划“三重一创”建设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省政协恪守“三心两进一流”工作理念,坚持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此次月度协商会,所收到会议发言材料,对安徽省“三重一创”建设存在突出问题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提出的对策建议是比较到位的。同时,我与调研组还有两点切身感受。

第一点感受,要跳出“三重一创”看“三重一创”。就是要加强“三重一创”建设与“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与之间的有效衔接。为此,应注意整合省内高校资源,吸纳有关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建立开放式安徽省产学研联盟,加大布局组建安徽省实验室、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力度;鼓励各高校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在高新区建立高校产业园区,重视发挥科学家、企业家双主体作用,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补齐创新链条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产业化不足短板。再就是,安徽省网上技术市场已经上线运行,要以此为基础,加快打造全省统一的科技大市场。

第二点感受,要跳出安徽看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就是要抢抓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对提升安徽省产业层次,缩短与沪苏浙差距,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此,应充分利用沪苏浙科技创新资源富集、很多产业迈入中高端的优势,支持以企业为主导,推动与沪苏浙知名高校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协同,构建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争取沪苏浙有关研究机构到安徽省新兴产业领域,成立区域性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研究院,打造一批跨区域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要推动建立长三角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可以在长三角地区流通的创业创新券;支持以上海为龙头,以南京、杭州、合肥等为多极,推动在长三角区域内共同建设一批空间载体大型化、服务功能精细化、配套设施完备化的科技企业加速器;加强长三角区域孵化器交流合作,建立孵化器产业联盟,鼓励服务模式先进、孵化经验丰富、有实力的孵化机构到安徽省建立孵化基地,为安徽省孕育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工程和基地创造先天优势。省政协委员张立祥代表民进安徽省委发言激活战新基地建设新动力

安徽省战新基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的引擎和抓手。但随着“三重一创”建设不断推进,一些困难和问题也日益显现。

为此建议:创新规划统筹,激活发展新动力。省级规划聚焦区域优势产业,优化空间布局和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规划产业集群布局。坚持联动发展、错位发展,强化区域协同,突出高端、智能、集聚、特色化。

创新项目引领,培育优质产业链。加强政策谋划。搞好政策统筹,打好“组合拳”,形成区域互补、层次推进、优势突出、协调衔接的产业布局。立足长远布局。通过招大引强、兼并重组、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和品牌战略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下游与传统产业有效对接,以基地发展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创新公共平台,增强技术服务保障。以高校科技园为平台,大力引导和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技术研发,着力推进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协同机制,强化重大科技专项联合攻关,推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加大企业高管、重点科技专项团队和省创新创业带头人培养力度。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优化金融服务。加强与国家战略的对接,引导推动重点基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有效整合政府和市场资源,精准开展资金、技术、产业等定向招商。建立完善支持战新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切实加大奖励补助、资金补贴力度,加大初创企业融资、财务、上市等专业化支持和服务力度,探索建立风险救助资金。调整完善基地评估评审体系,优化准入退出机制。省政协常委陶仪声代表致公党安徽省委发言优化产业基金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在吸引社会资本,推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产业引导基金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也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为此,建议:统筹产业发展,做大产业基础。尊重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规律,依托地方龙头企业,加大产业链整合,提升产业规模;推动各市、各园区产业共享、融合,把“三重一创”产业布局、园区产业升级和特色小镇建设等发展规划对接起来,打造集“产城一体”的产业特色小镇和现代工业园区,为引导基金投资提供更多项目支持。

科学设定基金规模,强化资金撬动。在保持产业前瞻性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采取适宜的基金规模、设立方式和运作模式;对投资规模大、具备引领带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可借鉴合肥引入京东方、大庆引入吉利的经验模式,通过巨量基金投资撬动,吸引“新动能制造业”落户,在某一产业引进上实现突破。

发挥引导基金的灵活性,防控投资风险。产业基金对项目的投资要跳出融资层面,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或项目运营维持;各地产业引导基金专注单一产业领域的同时,要注意控制行业与经济周期影响,分散转移风险;降低产业基金对行业、地域、失败率的刚性约束,允许资金跨地区和行业的配置投资组合;注意防范产业基金受政策导向集中进入某一行业,引发产能过剩、资产泡沫等情况发生。

健全退出机制,激发引导基金活力。对产业基金投资设定合理的投资存续期,注意资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可借鉴国外相关机构经验,完善回购条款,通过期权补偿引导基金投资周期长导致的机会成本损失,并通过设立PE或者VC二级市场的基金,增加到期基金退出渠道。省政协常委,合肥市政协副主席谢海涛发言加强统计监测工作

当前,战新产业统计监测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如:统计监测结果辅助政策制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以省“三重一创”支持政策为例,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一次性奖励100万元的条件,设定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亿元、近3年主要贡献指标年均增速不低于20%、上一年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这一条,营收基数大的企业很难做到。这反映了发展改革部门和统计部门在分析设定政策申报条款、估算政策支持资金预算、预估政策支持企业情况时合作深度有限,导致政策科学性和精准性不够。

统计监测结果支持产业发展分析、重点项目调度助手作用不充分。面对中美贸易战风险和实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由于不能及时全面获取相关统计指标结果,各级政府部门多通过会议座谈、现场调研等形式开展产业形势分析研判,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等工作,导致决策科学性不足。这主要是统计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联动不足。其他各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使用统计监测指标数据时只能“一事一议”,缺少定期会商提供统计信息的机制,增加了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能。

为此建议:建立产业统计监测工作推进机制。成立产业统计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产业统计监测工作会商制度,研究推进产业统计监测工作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统计部门,协调落实领导小组议定相关事项,承担统计监测信息统筹发布等工作。小组成员主要包括发改、科技、经信、财政等部门,各相关部门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加快产业统计监测数据平台共建共享。在统计部门法律法规许可条件下,向发改、经信、科技、财政等部门分级授权开放统计监测数据平台,加快政务信息大数据整合和大数据共享建设,畅通信息传递渠道,高效使用统计监测数据,更好服务产业发展。省政协委员,省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吴劲松发言发展战新产业 加速动能转换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但是,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主要原因是:少数产业出现过剩、部分基地发展不佳、支持政策较为分散、工作力度有所减弱。

为此建议:加强对发展战新产业的领导。不论是考虑即期增长还是谋划长远发展,都必须毫不动摇地抓好战新产业。各地各部门要把发展战新产业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力度不能减、工作不能松,主要领导亲自抓,围绕主攻方向,组建一支高效的执行团队,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进一步选准产业发展方向。选准产业是发展战新产业的重要前提。要适应形势的变化,针对少数产业产能过剩,重新编制新一轮战新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和大健康、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产业,努力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果断对基地进行调整。针对部分基地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情况,按照战新产业政策规定,作出果断调整,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这样既调动各地抓战新基地的积极性,又使战新基地充满活力,为战新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谋划和出台政策,引入龙头企业,打造专业团队建设重大项目。引入这类龙头企业、这类重大项目,大多数市往往力不从心,必须省市联手、政府和市场相结合。一方面,调整资金政策,集中力量支持重大项目。以市为主,省里支持以亿为单位,最多支持十个亿。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好战新基金作用,运用基金进行支持。省政协委员,滁州市政协主席汪建中发言建好补齐做强产业链

通过调研分析,安徽省战略性新产业集聚发展在“建链补链强链”上存在一些共性问题,需引起重视。为切实建好补齐做强产业链,提出如下建议。

建好龙头带动链。加强与沪苏浙等省市的合作,再谋划一批像苏滁现代产业园那样的合作项目,努力招引企业整建制、产业全链条向安徽省转移,对产业链上的重大项目在省级层面给予政策激励。同时,积极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

补齐核心配套链。由省有关部门牵头,全面了解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摸排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及控制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指导安徽省新兴产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或领军企业合作开发,补齐核心配套的短板。通过资产重组并购等方式引进吸收核心技术与产品,从而掌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同时,对已突破的产业链核心环节,完善配套支持体系,创新商业和融资模式,为核心技术产业化创造良好条件。

做强自主创新链。面向全省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需求,按照“一行业一中心”方式,部署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搭建技术创新平台。面向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开展行业性、区域性产学研对接活动,攻克一批制约电子信息、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硅基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施技术创新专项。加强与沪苏浙等地协同,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合作。

完善政府扶持链。调整财政资金、建设用地等要素配置方向,加大对重点领域内企业、项目、人才、技术支持力度。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撬动民营资本和风险投资在内的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整合各系统政策资源,加大对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政策扶持,同时区分不同产业分布、区域分布、企业体量,量身订制政策套餐。建立新兴产业帮扶机制,对各地筛选出的前瞻性与带动性兼备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由省领导领衔负责,组织专家组深入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精准帮扶。铜陵市政协副主席蒋叶贵发言打造世界级铜基新材料基地

近年来,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规模最大、产值最高的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但目前的发展也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既制约了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影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为充分发挥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的特色、优势和巨大潜力,把铜陵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铜基新材料基地,省市要共同努力,尤其在省级层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此,提出以下建议:成立国家级铜产业研发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基地,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研发中心提供技术支持。要由省有关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汇集国内外人才资源,整合基地研发平台,打造国家级铜产业研发中心。重点研究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和传统铜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共性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组织集体攻关、重点突破、统筹布局,加快实现一批关键研发成果产业化。重点突破高尖端印制电路板、高精度超薄电子铜箔、铜合金粉体新材料等前沿产业项目,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建立铜基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依托“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由省市合作建立铜基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通过增加国有资本出资,吸引风投、创投,带动社会资本跟进,对资金需求量大、引领作用强的铜基新材料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保障铜基新材料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设立省级铜产业“专家库”。在省级层面着力解决铜产业人才短缺矛盾,集中涉铜领域人才力量,设立“专家库”,加大对铜陵铜基新材料产业科技服务力度。紧盯铜产业发展前沿,开展定向研究,提出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分析和对策建议,为政府、园区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定期组织“专家库”的专家到基地进行科技会诊,为企业和创新平台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推动基地内战新企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将铜陵建成世界级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政协常委郑磊发言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安徽省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势头良好,为进一步依托“三重一创”,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特提出以下建议:降本增效,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一要建立由省领导“一对一”牵头指导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的工作机制;由省政府职能部门建设“三重一创”云平台。二要强化国有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主体责任,加大研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以股权、债券等形式参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三要围绕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数字江淮”重大战略部署,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共享,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补强链条,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一要依托“四个一”创新主平台虹吸全球创新要素,吸引国内外制造业龙头企业来皖设立研究院或研发中心,鼓励上下游企业探索多主体协同研发等创新模式。二要制定产业链竞争力提升计划,形成集群优势和集合竞争力。三要推进“三重一创”服务平台建设,吸引产业融合度高的高端服务业加盟。

汇聚人才,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一要大力实施“江淮英才”计划,引进培养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推动先进制造专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要统筹建设若干产业创新平台,全面开放高校院所的科研资源,发挥职业技术经理人作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三要优化产业创新合作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创新合作模式,形成“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市场阅卷”新格局。本版材料由本报记者 曹昱 整理 本报记者 侯宗刚 摄影

新闻推荐

省检察院晒出扫黑除恶成绩单今年前10月,全省检察机关共批捕涉黑涉恶案件587件1799人

今年前10月,全省检察机关共批捕涉黑涉恶案件587件1799人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