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邂逅“长江精灵”

安徽日报 2018-08-07 11:12 大字

本报记者 范克龙

“看,江豚! ”不知谁喊了一声。哗然中大家骤然把目光投向湖中,只见一个青黑色胖乎乎的身影迅速钻入水中。 8月6日下午,大江奔流报道组在九江湖口县采访鄱阳湖江豚保护时,有幸邂逅了这一“长江精灵”。

鄱阳湖鱼类资源丰富,是目前江豚数量分布最多的水域。江西湖口县位于赣鄂皖三省交界,因地处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而得名。报道组乘船驶入鄱阳湖湖口处,正值丰水期的鄱阳湖碧波荡漾,与略黄的长江水汇合,形成了江湖两色的壮观景象。当地人告诉记者,由于最近采砂活动减少,鄱阳湖的湖水重现了久违的碧波。

“2012年调查显示,鄱阳湖约有450头江豚,今年的调查数据是457头江豚,加上前两年19头迁地保护的江豚,鄱阳湖江豚数量稳中有升。”江西省渔政局副局长罗来平认为,这释放了积极信号,说明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和。

65岁的渔民张传国世代以捕鱼为生,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中时常可以看到江豚身影,后来随着采砂、捕鱼活动的增多,湖水浑了,江豚也少了。

“今年又发现5头死亡江豚。 ”张传国告诉记者,危害江豚生存环境的原因,主要有滚钩、迷魂阵等非法渔具、高密度的航运、频繁的采砂、食物短缺等。其中,鱼类资源减少是最重要的原因。

罗来平告诉记者,巡护队员在巡湖时,有次在一个浅湾里发现了5头搁浅江豚,经过及时救治成功救生3头,仍有2头不幸死亡。 “如果不是食物短缺,它们不会冒险跑到浅水区觅食。 ”

为了解决渔业资源枯竭问题,鄱阳湖每年春季都会禁渔3个月,经过17年的春季禁渔,鄱阳湖的渔业资源得到逐步修复。同时,当地渔政部门积极鼓励渔民转产转业,并组织渔民成立江豚巡护队。湖口县上世纪80年代有1500多个渔民,现在只有150多人,渔船也从原来700多艘减少到现在的50多艘。

张传国如今收起渔网,由捕鱼人变成了护豚人。他每天乘船行驶30多公里巡湖,防范非法捕捞、采砂等活动,观察江豚活动规律,发现受伤江豚及时救治。

距湖口县不远的都昌县境内鄱阳湖水域有185万亩,占鄱阳湖水域面积三分之一。不少渔民也纷纷洗脚上岸,都昌县万户镇西湖村村民查希望就是其中的代表。

“现在湖里鱼少多了,捕鱼挣不到钱,很少有人再以捕鱼为生。 ”查希望告诉记者,前几年他办起了养殖公司,流转400多亩水田进行稻虾养殖。 “亩均收益三四千元,比打鱼强多了。”查希望说,现在村里像他这样上岸干养殖的渔民很多,还有些人外出打工了。

江豚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罗来平建议,加强江豚保护,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要积极试点生态补偿制度,稳步开展生态移民,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希望尽早将鄱阳湖江豚省级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江豚。

【记者手记】

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也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风向标。据最新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数量持续下降。江豚的生存危机,再次为脆弱的长江生态系统敲响警钟。

2012年农业部调查显示,分布在长江干流的江豚中,有300多头集中在安徽江段,约占长江江豚数量的60%,大部分集中在铜陵、安庆两个江段。近年来,尽管安徽省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坚持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并重,但长江干流江豚生存形势依然严峻。

江豚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整体与局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比如长江禁捕,需要解决十几万渔民的生计问题;通过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江豚保护区纳入生态补偿范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需要切实加强全流域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

从生态保护的意义上说,保护江豚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新闻推荐

新、扩、改民用建筑 应同步建设防空地下室 安徽省拟修订《安徽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规定》

星报讯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www.ahcaijing.com)、掌中安徽记者从省政府法制办获悉,《安徽省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规...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