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章学诚为什么要编纂《和州志》

马鞍山日报 2018-06-21 09:21 大字

●陶锡良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清乾隆年间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乾隆三十六年冬,34岁的章学诚跟随他的恩师、安徽学政朱筠,从京城到太平府,在学政衙门做幕宾。

乾隆三十八年二月,朱筠在和州(治所在今和县)主持考试结束后,先游览天门山(西梁山),后到州西丰山之麓的杜村,观赏宋代杜默种植的老梅树。朱筠还写了《和州梅豪亭记》,嘱咐和州知州刘长城在杜村建梅豪亭,并将此文刻于石上。刘长城与朱筠同为乾隆十九年的进士,在知州任上已达3年。在这之后几天,朱筠把章学诚介绍给刘长城,刘知州正式聘请章学诚编纂《和州志》。

章学诚修和州志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他的生活困境。当时,章学诚把家安置在京城,全家老小共十口人,租屋而居,只靠他一个人的收入,常常入不敷出,生活拮据。章当时的年收入约200两银子,而做刑名、钱粮的幕宾年收入约三四百两,相比是少了点。

章因经济困难,瞒了恩师朱筠,私下里写信给朋友想另谋生路。信中关键的话是:“锁院校文,生计转促,以此悒悒,思为归计。正恐归转无家,足下能为我谋一官书生业否?”需要解释一下,“锁院”,院是指学政使院,即学政衙门。锁,即被困住的意思。“校文”,指批阅校对安徽全省秀才考试的卷子,是章学诚的本职工作。“悒悒”,忧闷不乐。从“锁院校文”到“思为归计”十六个字中,可以感觉到章学诚对朱筠及在学政衙门的生活是不大满意的,关键是给的银子太少,所以想请朋友帮忙“谋一官书生业”了。“官书”,俗称由官衙聘用的绍兴师爷。

章学诚在朱筠手下干活,按照清朝乾隆年间对学政使院的规定,只是朱筠个人聘用,薪酬由朱筠从朝廷拨给学政的年度总费用中扣除再转给章学诚。当时,编纂一部州县志,大概耗银数千两至万两不等。朱筠为了帮助章学诚克服经济困难,减少点牢骚怨气,有意推荐章学诚为刘长城编和州志。章自从编和州志后,就可以从刘知州那里预支一笔编纂费,以解燃眉之急。

章学诚修和州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实践他的方志学理论。章修和州志,已是他第三次修志实践了。第一次,是参与他父亲主持的湖北《天门县志》编纂工作。第二次是参与京城国子监的修志。这次修和州志,却是章学诚完全自主地按照自己的方志理论独立的实践。早在乾隆二十九年编完《天门县志》后,章就总结了《修志十议》的理论。

为了更好地写出和州志,章在向戴震(字东原)请教时,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乾隆三十八年夏天,章学诚到宁波宁绍台兵备道冯廷丞府上短暂作客,并再次见到戴震。戴震这年已51岁,已经撰写了两部哲学著作(《原善》和《孟子字义疏证》),两部地方志(《汾州府志》和《汾阳县志》)。无论在年龄或学术上,章以后辈的身份,虚心地就和州志稿的体例,向戴请教。但戴不屑一顾,先是盛气凌人,继而顾他而语人,最后竟拂衣而去。他们争论的焦点,戴认为方志应以考证地理沿革为主,不能夸大地方文献的作用。而章认为,征集地方文献是修志的一大创举,是修志之急,如果不及时搜罗,天长日久,地方文献必将湮没无闻。章在《修志十议》中,就已论说了“征文”的作用。为修和州志,与戴震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章学诚专门写了一篇《记与戴东原论修志》的文章,记录了这次争论的过程。

对于修和州志在章学诚的史学和方志学理论形成中的作用,现代文史学者余英时就曾断言,章学诚的文史学理论的成长过程,最初得力于和州志的编修。

新闻推荐

安徽将让更多重疾患者看病少掏钱

招标引入商业机构,为患病家庭提供托底保障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