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一纸专利如何变成“真金白银”

皖西日报 2018-05-22 12:57 大字

一IMG_3145.JPG

几名研发人员在对一款新材料产品进行相关参数检测。本报记者 袁洁 摄

本报记者 储勇 余浩 本报通讯员 王康奇

资本天然具有逐利性,这决定了资本要往利益高处走。近日,记者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访企业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专利研发申报工作,在研发资金、人员、设备等方面连年增加投入———

“我们公司于2013年投产,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创新,但此前对专利并没有过多关注。”5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银雀路附近的安徽省瀚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郭洋对记者如是说。

安徽省瀚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机用稀土永磁材料—烧结钕铁硼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经营的企业。郭洋说,重视创新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所处行业为稀土永磁新材料行业,本身技术门槛就比较高,需要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来赢得市场,但对于“专利”,此前公司上下的看法是:“专利一堆也没用!”

“近几年截然不同了。”郭洋提起目前公司对专利研发申报的重视程度,用了“格外上心”来强调。“这几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连年增长,2016年是400多万元,2017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700多万元。在研发人员上,公司130多名员工,专业从事研发的有16人,占比超过10%,同时,公司还出台奖励政策,发动所有员工参与专利研发。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就是希望在专利上不断取得突破。”

同瀚海新材料一样,该区的安徽五粮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也十分重视“专利”。用该公司董事长程茂基的话说,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高档饲料生物原料研制生产的企业,五粮泰生物可以说是依靠“专利”起家,并且近年来一直对专利研发及转化“初心不改”。

“2013-2014年期间,公司曾在专利转化过程中‘折戟\’,当时我们希望将‘五粮肽\’这一运用了3项专利的新产品批量生产,但忽略了一个问题——专利技术需要和生产设备、流程等方面磨合,最终导致1吨产品中有多达200公斤次品,因此亏损了近1年时间。”五粮泰生物品控总监郭彦林说,但这一时期,公司并没有放弃,更没有考虑回归传统技术生产的老路,而是继续顶住亏损压力,终于在2014年8月走出了“磨合期”。

企业渴望通过专利赢得市场

那么,是什么原因令企业对“专利”的态度由“不重视”到“格外上心”,并且即使亏损也“初心不改”呢?

“没有专利在手,闯市场没有‘底气\’不说,产品也容易让竞争对手模仿。”郭洋告诉记者,虽然企业所处稀土永磁行业技术门槛较高,但创新空间也很大。“简单地说,将不同稀土金属按不同‘配方\’重新组合,也许就可形成适用于某一行业领域的新产品。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创新的同时,要及时将成果固化成专利,将其变成我们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据郭洋介绍,通过近几年的重视和投入,目前瀚海新材料的实用专利数量已达到26项,发明专利授权两项,还有10项发明专利正在申报。同时,公司将研发的专利转化为提升产品品质和推进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就拿我们的畅销产品N35SH来说,运用了多项专利技术,它可应用于汽车、白色家电、电子产品配件等生产领域,销路很广。这几年,公司销售收入和效益连年攀升,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专利方面的突破。”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安徽就业脱贫保贫困户至少一人就业

新华社合肥5月18日电(记者陈诺姜刚)记者日前从安徽省人社厅了解到,这个省出台文件,要求加大就业脱贫力度,确保零就业贫...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