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莫负光阴不庸碌 珍惜青春吐芳华

大江晚报 2018-05-04 01:02 大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套上电影名,大概就是“芳华”。在76岁的汤国华和79岁的吴宗荣口中,他们把那段时间又称作“光辉岁月”。看到新闻报道,今年即将在蚌埠召开第14届安徽省运动会,两位老人不由得想起了60年前的那段时光。如果不是看到满桌的奖状、照片和奖牌,鲜少有人想到,如今两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曾经也以运动健儿的身份代表安徽出征“首届全国运动会”,并取得过辉煌的成绩。

首届全运会创辉煌战绩

“你看,这是我当年参加比赛的照片,这是我破纪录的奖牌。”4月23日,在吴宗荣老人的家里,他从里屋拿出几个袋子,将珍藏了多年的“宝贝”向记者摊了一桌子。几张照片里,吴宗荣和队友们站成一排露齿而笑。照片多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所拍,虽然是黑白照片,但是还是能清晰地看出,当年吴宗荣和队友们年轻的面庞、紧实的肌肉,正是青春吐芳华的年龄。他把认识多年的老友汤国华叫到家中,两个人共同追忆了那段似水年华。

上个世纪50年代,汤国华和吴宗荣都只有十几岁,两人同为市少年体校的业余学员,因为成绩突出,被先后选派到当时的省体委,并成为省体育运动队的成员。汤国华成为省队技巧项目运动员,而吴宗荣则从市少年体校的田径队员变为省队的举重运动员。从赛跑变为举重,显然吴宗荣的角色转变充满了戏剧性,他回忆称,之所以有这样的“跳跃”,是因为之前在市少年体校时,有人发现他在举重方面颇有天赋,便将其输送到了省运动队。两个人进了省队后,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便于1959年参加了首届全国运动会。在那一年,他们迎来了体育生涯中的巅峰,吴宗荣和队友们代表安徽获得了举重团体项目的第六名,汤国华则和搭档在男女技巧混合项目中表现出色,拿到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掌声、奖牌、证书……两位老人永远记得,前去领奖时,他们内心的激情澎湃,宛如昨天。全运会结束后,两人还参加了当年的省运动员巡回表演,去哪儿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与喝彩。

青春因体育而发光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对于体育健儿而言,再恰当不过。能在全国运动会上绽放光彩,背后是刻苦的训练和坚韧的磨砺。吴宗荣还记得,进入省运动队后,每天都面临着高强度的训练,参赛之前,针对不同级别的项目,还要进行体重的增重和减重。因为推举训练,吴宗荣在训练期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为了不辜负大家的希望,为体育事业增光,即便在全国运动会的赛场上,他也临时打了封闭挑战自我。虽然获得了佳绩,但是因为身体受伤,接下来的体育生涯吴宗荣已鲜少参赛,开始转为幕后指导,或当裁判或当教练。“那是建国后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之前大家也没有训练的经验,所以我们都铆足了劲,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发挥。”听着吴宗荣讲述他的“陈年老伤”,汤国华也卷起裤腿:“你看,我左腿的跟腱是断的,到现在还能看出来。”一条垂直的缝在皮肤纹理上满满展开,默默讲述着当年作为体育健儿,他曾经付出的辛酸与努力。

“作为运动员,受伤都是正常的吧!”尽管伤痛伴随多年,但是两位老人眼中依然有光。每当想起短暂的体育生涯,他们更多的是怀念。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两人先后转业进入企业,正式告别了钟爱的体育事业。但是那段为体育而拼搏的时光,却成为他们记忆里闪闪发光、不可忘却的“纪念”。如今,吴宗荣的证书已经泛黄,记忆里的细节也慢慢模糊,但是每当述说起那段时光,他总能打开话匣子,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和经历。

“那是我们的光辉岁月吧,至少我们在青春的时候,没有碌碌无为。”汤国华感慨地说,想起训练时吃过的苦、赛场上流过的汗,一切也都因为有了这段经历而感到值得。两位老人告诉记者,之所以打进本报热线,讲述自己的“芳华”,就是想告诉年轻人,要珍惜现在,趁着年轻多做一些有益的事。

记者 李婷维

新闻推荐

郁达夫历史小说《采石矶》的故事

郁达夫在1922年11月,发表了历史小说《采石矶》,刊登在《创造季刋》第一卷第四期上。《采石矶》小说究竟隐含了他心中怎样的创作动机?小说主人公是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黄景仁(字仲则)。郁达夫在小说中细...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