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90后小伙捐造血干细胞 飞抵重庆挽救另一个生命

江淮晨报 2018-03-27 12:06 大字

昨日上午,中国科大附一院病房内,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朱涛。

3月26日上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病房内,28岁的合肥小伙朱涛躺在病床上,双臂插着管子,鲜红的血液从他的身体缓缓流入一旁的细胞分离机,再回流进他的身体。在细胞分离机旁,有个暗红色的收集袋,他要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就都被收集在这里面。下午,这些造血干细胞将被“护送"到重庆,输入一位31岁的白血病患者体内,为其带来新生。

10年前留下珍贵“成人礼"

朱涛从小就是一个“热心肠",18岁那年,听闻合肥市血库AB型血液紧缺,他便前往长江西路血站献血。在献血时,听见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和介绍,朱涛觉得很有意义,当场就填表留了血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当时也是想给自己送个意义非凡的‘成人礼’。"朱涛说。

2017年9月,正在忙着工作的朱涛接到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其与一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太好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人能配上了!"放下电话的朱涛惊喜不已,“我有一种心里的石头放下来的感觉,只想快点可以进行捐献,救回‘那个人’。"

与许多的90后一样,朱涛从前也有着熬夜、晚睡的习惯。“半夜两三点睡觉是常事。"朱涛说,“自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后,就开始逐渐改掉这些坏毛病,逼着自己每天夜里12点前上床睡觉。酒也从那时开始慢慢地少喝起来。就是想把身体调整得更健康,捐献的质量可以更好。"

朱涛的妈妈在得知其准备捐造血干细胞时非常担心。“我妈主要是怕我疼,她说要用针管插进骨头里‘抽骨髓’,那得多疼啊。"朱涛想起妈妈当初的误解忍不住笑了起来,“后来我就和她解释了,所谓的‘抽骨髓’已是‘早八百年前’的事了,现在都是先打动员针,把造血干细胞弄到外周血,再从外周血直接抽造血干细胞,就和普通捐献成分血的过程一样的,不用什么‘抽骨髓’。解释完后又给她看了一些资料,她就放心了,开始督促我早睡,一直支持着我。"

“生命的礼物"昨飞往重庆

在经历了血样初步配型与高分辨配型成功、体检项目合格后,朱涛于3月21日住进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并从22日开始每天早晚各打一针动员针,共9针。昨日上午,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正式开始,整个采集工作从8:30开始到12:30结束,历时4个小时。下午,合肥血站的志愿者便会带着这份“生命的礼物"踏上去往重庆的飞机。

“哥们,好好活着!"由于“双盲原则",朱涛无法了解受捐者的太多信息,只是大概知道对方是一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不幸患上白血病,对着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朱涛只说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有误解,要么觉得过程很痛苦,要么觉得对人体伤害很大,其实这都是误会,你看我这不跟你有说有笑快一个上午了么,采集完我就能直接出院大吃一顿了!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成为捐献志愿者,来挽救他人的生命,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凡又很伟大的事。我儿子今年5岁,以后他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他的爸爸曾当过一次‘大英雄’。"见习记者刘畅司晨文/摄

■声音

省红十字会:

“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

“朱涛的捐献是全国第7192例,安徽省第123例,也是2018年我们合肥市的第2例。"安徽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汪桂芳说:“目前我们中华骨髓库的库容有240多万,但是骨髓配对的概率非常小,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与患血液病需要移植的人口基数比起来,我们的捐献量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转变观念,深入地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加入到我们捐献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在提倡大家积极参与捐献的同时,也希望有意向的‘准志愿者’们在报名前‘深思熟虑’。我们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因为等待配型的时间比较长,或一些朋友当初报名的时候只是‘心血来潮’,等到我们真的通知其配型成功可以捐献的时候,往往便‘反悔’不想捐了。"汪桂芳提醒,“化疗和移植,医生给病人开出的治疗方案是完全不同的,出现临时‘反悔’的情况,不仅会耽误病人的治疗,还会让病人产生从‘看到希望’到‘感到绝望’的心理状态变化,对他的病情也非常不利。所以,希望大家积极捐献,也希望确认成为志愿者前能和家人商量好,‘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

新闻推荐

“世界第一特高压”安徽段 进入重点设备安装阶段

星报讯3月25日,“世界第一特高压”——±1100千伏新疆准东昌吉至安徽皖南古泉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终点换流站,世界最高电压等级换流站首台变压器顺利送达施工现场,标志着工程建设进入主电气设备安...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