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产业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刘银昌
2月5日,大通区孔店乡河沿村85岁的贫困户周庆英收到了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组织发放的帮扶单位的500元慰问金。她乐得合不拢嘴:“感谢党和政府的帮扶,我家虽然脱贫了,但是还享受着扶贫政策,现在又收到过年的大礼,今年可以过个欢喜年了。”
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入驻河沿村后,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来河沿村开展社会扶贫,让贫困户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河沿村2017年通过精准识别16户20人未脱贫,2017年精准识别实现脱贫7户9人,剩余9户11人计划于今年全部脱贫。
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入驻河沿村后,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健全机制,筑牢脱贫攻坚制度保障、完善问题解决制度、规范“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制度,积极发挥帮扶单位市财政局资源优势,推进村里产业帮扶和基础设施建设。
谋划产业 引领发展
市财政局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今年的一号文件重申了这五个要求,并加上了“脱贫攻坚”,我们把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让贫困户脱贫后长期致富。
工作队先后多次与村内的民丰瓜果蔬菜合作社和景氏农业有限公司进行产业对接,利用37万元江淮分水岭项目资金,由景氏农业进行流转土地80亩,种植优质水稻、草莓和瓜果蔬菜,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种植模式和“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社区店+基地”的销售模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2万元,每户贫困户每人增收1000元。
利用扶贫资金60万元,流转35亩土地进行草莓大棚种植,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4万元,每户贫困户每人增收1000元。“能够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全靠种植草莓产生的效益。”已经脱贫的草莓种植户闫其远告诉记者:“2017年,村里还专门为我争取了项目资金,重新扩建了4座大棚,全年收入5万多元。”闫其远高兴地说。据介绍,2017年河沿村有7户贫困户成功实现脱贫。
整修路渠 改善条件
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间,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才能更好地发展现代农业。”河沿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作队多方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开展路、渠等群众关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了360万元资金对孔王路河沿段2994米的道路进行拓宽。在工作中,动员村老干部、老党员、村民组长、村民代表、致富能手、企业负责人、部分村民深入到每家每户中做工作,达成共识,目前,项目已经开工。
争取30万元修建通向大圩的“一事一议”道路,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争取230万元资金对孔王路沿线及主要沟渠进行改造,目前正在进行招投标准备中;借助旅游扶贫开发契机,争取了30万元对河沿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建设旅游扶贫“八个一”项目,努力打造大通区农村旅游亮点。
引进企业 促进就业
安徽国奥体育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是第一家入驻河沿村的招商引资企业,申报乒乓球拍加工产业扶贫项目,已经投资60万元,建好厂房、设备进入安装调试阶段,项目即将投入生产,将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村民30多人。
工作队积极引进外来企业来村考察、投资;与乡政府一起,邀请企业对河沿村张户组进行整体规划;积极谋划塘下1600多亩土地的整体流转,打造集生态农业、旅游于一体的高端农业生态园,项目正在洽谈中,村民可通过入股、流转、就业等多种方式让腰包鼓起来。
新闻推荐
小区满天飞收益是本糊涂账安徽商报记者探访省城多个小区多家物业未向业主公布小区收益及去向
安徽商报记者探访省城多个小区多家物业未向业主公布小区广告收益及去向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