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高考使中国进入了“人才红利”时代

三江都市报 2017-06-07 08:10 大字
今(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开场。全国数百万学子走进考场,奋力为自己的12年“应考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而在40年前,也有570万人怀揣积压了十年的大学梦走进考场,拿起笔在试卷纸上书写自己的理想,竞争那不到30万个上大学的机会。从那时起的40年里,亿万中国人通过高考这一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方式改变了自身的命运。也正因如此,高考一直作为改变人们命运的话题在被纪念着。

这40年,是个人命运的交响,更是家国的变迁,年复一年的高考已经使中国在悄然之间发生了巨变。

恢复高考

用印《毛选》的纸来印试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光礼一直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的研究。他告诉记者,从1949年到1966年这“建国十七年”是我国一系列教育制度的初创时期。1952年有了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上世纪50年代初按对口式人才培养建立了北京钢铁学院等一批专业化学院。到1961年随着“高校六十条”的出台,“一考定终身、全国统考、文理分科”等我们至今依然熟悉的考试模式最终得以确立。

1976年,“四人帮”粉碎,十年动乱结束,全国百废待兴。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当年底就恢复高考,时间非常紧张。在那个计划经济的时代,纸张、油墨全部按计划生产、供应。拿什么印试卷?最终中央决定,为了不增加群众的负担,每个考生只需要交五毛钱的报名费,另外先借调印《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来印高考试题。

恢复高考的消息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据当时的考生介绍,不少人彻夜在书店排队买一套“数理化”自学课本,买不到的人就问熟人借来手工抄写。

12月,570万人从山村、渔乡、牧场、工厂、矿山、营房和课堂奔赴考场,一个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终于又回来了。

一次次改革

“公费”变“自费”,文理分科变自主选择

1977年,570万人参加高考,27.3万人被录取。1978年高考完全恢复正常,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两批人都在1978年进入大学,都被称为恢复高考第一批大学生。通过高考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大学深造这一制度由此恢复。从1977年一直到现在,高考制度从未中断,并且进行了多次改革,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周光礼说,恢复高考的头两批大学生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不少人还在上学时就被用人单位“盯住了”,一毕业就被一抢而光,“大部分留在了大城市,极少有人去基层和边远地区,这样不行。”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高等院校,要按一定比例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学生毕业后要服从分配。

1985年,教育部规定:可以从参加统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数国家计划外的自费生。一向由国家“统包”的招生制度,变成了不收费的国家计划招生和收费的国家调节招生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到了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校招生从秩序和公平转向兼顾效率和效益,大学逐渐进行“自费”和“公费”的并轨,到1996年,上学交学费成为统一政策,“免费上大学”的时代结束。

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门。2001年取消高考的年龄限制,一批“爷爷考生”、“奶奶考生”备受媒体关注……到2014年,随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高考在未来将打破文理分科、英语一年两考等。今年,浙江、上海两地将率先按照新方案进行高考。

高考走向何方?

最大限度保障公平

在周光礼看来,1977年恢复高考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帮助重建了十年动乱后的社会秩序,给人以对知识、对未来的信心。周光礼说,高考所代表的公平、质量至今仍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

如今,随着新高考改革方案投入实施。未来高考怎么走也引发了讨论。周光礼告诉记者,这次高考改革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做了很高的顶层设计,这是至关重要的,高考改革不能“就考试谈考试”,必须得上升到社会治理、国家发展的高度设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具体到一些改革措施,周光礼也有自己的意见。以率先试点的两地高考方案为例,不分文理科,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科目,英语多次考试机会,周光礼就认为高考方案设计得过于复杂,普通考生、家长甚至老师都会看不懂,就会有人利用复杂性带来的信息不对称进行谋利,“这就触动了高考最基本的‘公平\’价值观。”

周光礼说,除此之外,新高考应尽可能地减少对于专业的限制,少用考试科目去限定招生专业,“因为大学现在都强调宽口径、通识教育了。”他说,用简单易懂的方式选拔人才,尽可能地保障公平,高考还将在中国发展中发挥强大的推动力。

四十年高考大事记

1977年

高考恢复。570万人报考,录取27万人。第一批学生在1982年毕业时供不应求。

1981年

理科中增加了生物。

1983年

英语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计入总分。确定了“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制度。

1985年

国家允许高校招收少量“自费生”。

从美国引进标准化考试,并于当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上海在全国最先获得自主命题权,实行3+1方案(除语数外,再任选一门)。

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等43所高等学校进行招收保送生的试点。

1989年

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逐步在全国推行。

1994年

高考生物和地理被取消,除语数外,文科加考政治和历史,理科加考物理和化学,同年,政治被排除在统考科目外,理科不再考政治。

1996年

“自费生”和“公费生”试行并轨招生,“免费上大学”时代结束。

1997年

普通高校招生全面并轨。

高考录取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

1999年

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对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广东率先试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开始出现在高考科目中。

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门。

2000年

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标志着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完成。

北京、上海、安徽进行了春季招生改革,从此形成普通高校每年有“两次考试、两次招生”的新模式。

2001年

国家取消高考的多项限制,社会上出现一批“爷爷考生”、“奶奶考生”。

2003年

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高考时间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8、9日。

高校自主招生启动。“怪才”、“偏才”有了更多上大学的机会。但围绕质量与公平的冲突和讨论至今仍在延续。

2010年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大众化教育”逐渐取代“精英教育”。

2012年

大学扩招结束,逐渐走向内涵式发展。

2014年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新高考改革逐步启动。

2016年

全国有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份仍为分省命题。

2017年

试点高考改革新方案的浙江、上海两地迎来高考。

据北京晚报

新闻推荐

近视成为全社会 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6月6日是第22个全国爱眼日,安徽省近视预防治疗研究会举办大型公益义诊活动。活动现场,眼科专家们为每一位参与的广大市民都进行了一对一视力健康检查,并介绍预防和控制近视的正确方法。随着近视人群...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