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春捂适度 百病难碰

亳州新报 2017-04-01 10:00 大字

民间有句养生俗语:“春捂秋冻,百病难碰。”意思是说春暖时节不要因气温回升而脱衣太多,宁可捂着点;秋凉时节也不要加衣太多,宁可冻着点,使身体逐渐适应寒暑变化,有利健康。此话来自长年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科学道理。

“春捂”是传统的养生之道。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老幼病弱捂“阳气”

“春捂”要恰当为之。早春时节,乍暖还寒,老幼病弱者尤其要做好春捂而顾护阳气,“阳气若强千年健”是也。“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季节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子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人的神经系统、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其措手不及,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进入春季,病菌大量繁殖,乘虚侵袭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乍暖还寒捂“首足”

初春气温有点怪,不脱衣服有点热,脱点衣服有点冷。早春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专家认为,民间的传统习惯春捂有一定道理,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

对于春捂,养生专家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保暖适当捂莫过度

“有一种冷,叫父母认为冷。”生怕孩子着凉生病,父母们经常让孩子穿着臃肿的衣服在户外活动。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气温逐渐回升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春捂”指标可量化

“春捂”怎么捂?专家提出了一些供人们在实践中便于操作的数据,称为“春捂”指数。

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早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

15℃是“春捂”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一般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时是该捂的信号。

7~14天才是捂的恰到好处。医学专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或高龄老人得捂14天以上身体才能适应。衣服减得过快可能会冻出病来。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养生有效,免疫力正常,可预防流感或生病。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新闻推荐

到旅游禁区探险被困救援费用要自己掏《安徽省旅游条例》修订通过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涨价须听证

安徽省旅游条例》修订通过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涨价须听证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