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皖南的“都江堰”

宣城日报 2017-02-14 00:00 大字

水阳江千回百转,带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悠悠从历史的深处流到今天。古镇水东和孙埠交界处的稽亭岭,是水阳江风景最美的地方。江水似被山岭撞了一下腰,竟而婉转一曲,犹如丽人妙曼的舞姿,忽闪迷蒙水光,卷起花木湿漉漉的芬芳,飘荡一片天籁之音。岭下江面开阔,水流迅疾,河滩卵石激起水花四溅。江中有一条江心洲,临水苇草葳蕤,鹭鸟翩飞,洲上浓蔽天,掩映着点点烟村人家。洲下水势开始变得深缓,水流不过数里就被一道横亘江面的大坝阻隔,这就是水阳江上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皖南“都江堰”的佟公坝。

时光追述到唐大历二年(767年)某日,一叶扁舟悄然停泊在稽亭岭下,宣州观察使陈少游漫步下船。江还是那条江,但从这一日起,江的历史注定要被改写。陈少游的目光投向了水阳江下游广袤的原野。史载陈少游精干练达,然“品性为义士所訾”,但他却是在水阳江上兴建水利工程的第一人。陈少游通过实地考察,因循水势地利,拦河筑坝,引水浇灌下游数百顷良田;由于水阳江是水上交通枢纽,他在坝的两侧还修建了通船滑道和纤夫路。人民是公正的,因陈此举,宣州人民名此坝为“德政陂”,这在当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水利工程。

德政陂后来几经水毁顷圮,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受益区域也随之扩大。宋时整修后易名“笪岳坝”;明太祖洪武年间又加修缮,复更名为“铜坑坝”。明末至清,战乱频繁,稽亭岭一带成为抗清战场,民生凋敝。铜坑坝也长久失修,坝堤溃破,渠道塞淤,已致弛废之境。历史再一次推出了一个人物,使古坝免遭被湮没的命运,他就是清初宁国知府佟赋伟。佟赋伟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就任宁国知府,守宣之初,即逢大灾大疫,东乡孙埠等地受灾尤为严重。佟赋伟驱车深入乡闾,一面赈灾,一面力图恢复生产。他向父老虚心请教“水泉源委”,以“蓄泄治弊”;得知铜坑坝对兴农和“蓄泄利病”的重大作用后,佟赋伟叹道:“是乃吾民之大命也!”即与扶军叶九思议定重修古坝。是年秋,佟赋伟率人“测水置楗,筹谋疏浚,综合治理,总载蓄三流河水于一坝”。因工程资费浩大,佟赋伟采取社会筹资、民众投劳之法,他从官俸中“独捐三百余金,召其任事者庇材,又行县许借支常平谷二百石食”,支持工程建设。水阳江畔稽亭岭下沸腾了,民夫、工匠、官吏、车马往来穿梭,一场人与自然的战斗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历时三个月,“硝烟”散去,一座雄伟的大坝和一个人的身影就此永远定格下来。重修的大坝为粘土核心墙砌石坝,长330米,坝顶高程24.8米,坝高3.8米,大坝轴线弯曲呈W型,属折线型实用堰;与此同时,配套的8条灌溉主渠道也疏浚通畅,初步形成灌区体系。大坝建成使用后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于是“台宪诸司,莫不称公之勤事”;而百姓更感其惠政,直接称此坝为“佟公坝”,“佟公坝”之名遂沿用至今。

佟公坝在清嘉庆九年(1804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修整,后又失修;民国期间也经多次修护。新中国成立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宣州大兴水利,佟公坝作为重点工程进行了大修,“万人大会战”的场面激动人心,不仅对坝体作了除险加固,还开挖了东、西干渠及部分支渠,完全恢复了古坝应有的功能,并为灌区10余万亩田地旱涝保收奠定了基础。2002年春水阳江上游暴发特大洪水,历经沧桑的佟公坝溃破,水毁总长达275米。为延续佟公福泽,宣州政府筹资近千万元,在古坝址上以原线型重建了一座钢筋砼面板大坝,基本保持了古坝的风貌。后又不断完善灌区配套,受益范围扩大到孙埠镇、沈村镇、双桥街道办事处、宣州工业园东区、安徽省南湖劳教所等单位8万多人口、10万余亩耕地;还投资2800多万元,兴建了一座装机320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的佟公坝水电站。千年古坝重展新姿,且“与时俱进”,育农辅工,继续为人民造福。

斜阳的清辉轻拂着山峦、江村与原野,江水悠然荡涤着佟公坝堤,泛起迷幻般的微波,悄然回响,仿佛掩埋于历史深处的声音浮出水面。苍茫岁月,浩瀚无限。水阳江还是千百年前的那条江,多少人和事随波逐流而去,不留一点痕迹。而能为人民创造福祉,给世间留下记忆,却会成为永恒。君不见,守望在佟公坝头巨大的佟赋伟汉白玉塑像,已屹立成一道不朽的风景。

新闻推荐

闻鸡起舞 逐梦宣城

春回大地好风景,金鸡报晓传佳讯。2月12日晚,宣城市体育馆内欢歌笑语、春意融融,宣城市2017新春群众文艺演出精彩上演,全场4000余名观众在这里享用了一场富有宣城特色的新春文艺盛宴。伴随着优美的歌...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