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以创新实现更好地传承

黄山晨刊 2016-09-13 00:00 大字

□ 格斯特 陈琪

作为非遗项目徽墨制作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与其说是在传承,倒不如说是在创新,这是汪培坤的文化心智。

认识汪培坤是在2002年他入主屯溪胡开文徽墨厂的时候。当时,汪培坤似乎是一个“外人”,他成为了胡开文墨厂的负责人。这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担心,是否会将胡开文墨厂引向一条不归路?是否徽墨制作这项屯溪乃至徽州的标志性技艺在这里中断?

今天,15年过去,汪培坤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人们的疑问。徽墨制作不仅没有走向不归,反而实现了徽墨的质的回归。不仅荣誉等身,而且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有几何级数的提升。

其实,对于胡开文墨厂,汪培坤并非外人。从当年屯溪市成立工艺美术研究所,汪培坤即是该所的所长,今日屯溪的诸多非遗项目传承人都来自该所,比如甘而可,比如汪炜,比如……而且,在1983年,汪培坤就曾来到胡开文墨厂担任副厂长,甚至有出任厂长的期望。多种原因,汪培坤离开了胡开文墨厂下海经商。汪培坤说,就是下海,从事的也是文房四宝的经营与实践。当年胡开文墨厂改制的时候,汪培坤又回到了这片土地。

汪培坤说,当时的屯溪区委区政府负责人出于对徽墨制作的责任,出于保护百年老字号的责任,在改制方案中有一条“有行业经历”的顶层设计。于是许多有意愿的投资者立即退出,汪培坤成为唯一一位中标者。

汪培坤笑着说,这不仅是个人的回归,也算是胡开文墨厂的回归。当年,胡天注从事制墨工作的时候,墨厂的主人即是姓汪。胡天注是汪家的女婿,后来继承了墨厂,才有了胡开文的品牌。

或许,这也是一种巧合?

带着一份责任,或者也有一份执拗,甚至赌气的成分,汪培坤开始了自己对徽墨制作的探索。要做好,也相信自己能做好,同时也给弥漫在厂里的怀疑一个肯定的答案。

探索首先在墨的配方改良。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汪培坤在研究了徽墨的制作工艺尤其是胡开文墨厂的古法点烟之后,运用新的材料改进了点烟的技术,改进了徽墨的药物配方,同时根据胡开文墨厂制墨的工程改进了制墨机械,一则是消除了点烟之中杂质的问题,使得烟的纯度更高,更细更轻;二则是通过机械的改进减少了人为的误差。而新的配方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高级漆烟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人称其为“十年如石,一点如漆”。但是这项工艺在胡开文墨厂甚至全国的制墨行业已经失传。但是汪培坤做到了,而且是按照书中记载恢复生产。这突破了我国制墨史上已失传近百年历史的空白,为目前国内制墨业中首创。或者,汪培坤用这一项技术,就已向他人证明,自己对得住胡开文这块金字招牌?

描金是徽墨制作的重要一环。创新徽墨的描金技艺,创造独特的幻彩描金是汪培坤又一个创新。幻彩描金突破了传统徽墨描金制作工艺技法,将现代的水彩画技艺与传统的徽墨描金工艺相结合,制作手法细腻,使产品更加艳丽多彩,人物、景色更加逼真自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达到了墨中水彩画的良好效果,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外观感和品位,充分展现了墨的实用性、观赏性,使其更具有收藏价值、纪念价值和经济价值,得到了专家和业内的一致好评。

在传承中创新,通过创新更好地传承,汪培坤亲自设计、创研、制作了一大批诸如《六贤图》、《宾虹宝墨》、《渔樵耕读》、《徽商神墨》、《墨皇》、《墨圣》、《徽州人家》、《墨者寿》等高级超细、精细油烟墨,多次荣获国、省、行业展评金、银奖。汪培坤自己也被评为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制墨艺术大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2012年6月荣获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

不仅在技术上创新,汪培坤在业态上也进行创新。

在人们的印象中,凡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大多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用功能边缘化而只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技艺。然而汪培坤颠覆了我们的观念。他很肯定地说,徽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而且实用功能不会消失。

汪培坤说,中国书画艺术的成就离不开墨,没有好的墨,展现不了书画艺术的魅力。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墨乃至徽墨的繁荣。和其他非遗项目不一样,虽然今天墨在人们书写中的功能退化,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书法、绘画等艺术的追求反而更加热烈,这就决定了徽墨的制作不仅不会萎缩,反而会更加兴旺起来。

所以汪培坤将企业的产品瞄准高端书画市场,用高端墨为书画市场的繁荣做自己的贡献。

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产品的利润丰厚,另一方面也倒逼企业追求产品的质量。“被书画家认同”成为创新的动力之一。

同时,日渐兴起的书画热,青少年甚至老年人对学习书画的热衷也对墨的制作也提出了需求。这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也倒逼企业创新。让初学者使用高端墨太浪费,而传统的低端墨由于人力、物力成本太高对于企业的生存又提出了挑战。汪培坤利用开发漆烟墨的契机,对传统的墨汁进行改良,开发出漆烟墨汁。受到市场欢迎。汪培坤说,将来胡开文墨厂的产品选择,一头是面对书画家的高端墨市场,一方面就是面对初学者改良的墨汁市场。

跳出墨厂固有的制墨,汪培坤不仅开发旅游纪念墨产品,而且将墨厂的历史开发成旅游产品,实现新的增值。徽墨的旅游表演、徽墨厂的古法点烟遗址的恢复、徽墨的制作过程、甚至徽墨产品的拓片……这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人。汪培坤说,这样既可以传播墨厂的文化,又有利于产品的创新。

市场也佐证了汪培坤的创新。屯溪胡开文墨厂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企业每年上缴利税和实现利润均按20%递增。2015年胡开文墨厂产值是改制前的十倍之多,并荣获国家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称号;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荣获“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又被批准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荣获安徽省首届企业品牌百强称号;《胡开文牌》徽墨连续6届30余年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荣誉;连续4届10余年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国之宝中国四大、五大、十大名墨称号。

汪培坤一直说自己没有读过多少书,是一位手艺人。但是汪培坤涉猎许多,比如漆器,比如砚台。

走进屯溪胡开文墨厂博物馆,引入眼帘的是展列整齐的一方方古砚。那澄泥砚,时至今日可谓绝世精品;那端砚,既有老宋坑也有梅花坑;还有菊花砚、子砚、紫砂砚、瓷砚……各种形态,各种时代,上至汉代的砖砚,下至近代的名家……汪培坤有些得意地说,在黄山市,有如此齐全的古砚台,恐怕不多。

是一份热爱,也是一份责任。曾有人高价想收购汪培坤的古砚台,汪培坤拒绝了;也有人想要在大城市为汪培坤这些砚台建立博物馆,汪培坤也拒绝了,他认为这些东西的根在徽州。

何以从砚而入墨?汪培坤说,其实艺术是相通的。文化的内在因子是共融的。而且,了解了砚台,对制墨更有针对性。比如不同的砚石有不同的硬度,对墨的硬度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他笑着说,曾有文章正经八百地介绍说,有制墨大师制作了一款新墨,不开裂,不融化。这实际上是一个笑话。如果不是常识性错误,则说明其墨用胶太多,以至于不开裂,这并不是上等的好墨。或者说,墨的硬度太高,甚至超过了石头的硬度,那样,要怎样的砚台才能使用这样不开裂的墨?

不仅治砚,汪培坤还治史。汪培坤建立了屯溪胡开文墨厂博物馆,将胡开文墨厂的历史包括墨的历史一一呈现,通过“公私合营屯溪市徽州区徽州胡开文墨厂工作委员会(墨字)[第001号]文件”走进屯溪胡开文墨厂的历史,通过“地球墨”等的荣誉走进老字号胡开文墨厂,通过图象展示走进徽州的制墨历史,通过“辋川诗序漆烟墨”及其拓片了解胡开文墨厂的创新……尤为值得称道的的是,汪培坤将胡开文墨厂的墨模精心保护。

徽墨的艺术欣赏价值主要在于徽墨模型雕刻艺术上,历来制墨家对墨模十分重视。墨模以手工镂刻造型纹样的负形,主要造型技法有阳刻、阴刻两大类。阳刻包括平底浅浮雕、浮雕;阴刻包括线刻、浅刻、深刻。平底浅浮雕是墨模雕刻与其他雕刻艺术不同的特有基本造型技法,除了刻出凸起0.1~0.2mm的阳纹外,凹下的部分包括阳纹底缘要刮平、刮光,处理成一个平整的托起阳纹的底面,这样,钤出的墨表面平坦光洁,微凹的纹样描上金色后基本填平,有直接绘写的效果。汪培坤说,当年自己看中胡开文墨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厂里的墨模雕刻造型形象一般以工细写实见长,在方寸版面上,表现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汪培坤将那些墨模像传家宝一样珍视,封存保护,作为“镇厂之宝”。他说,这就是胡开文墨厂的历史。

走出胡开文墨厂博物馆,回首可见一副对联“咬定一两句书终身师保,栽定五七杆竹满目儿孙”。似乎这正是汪培坤工匠精神的概括。回想起书法家黄澍先生时隔30年、于96岁高龄为汪培坤制墨题词“培育名烟香翰墨,赢来清气满乾坤”,汪培坤似乎正为此写照。

登高者望远。胡开文墨厂也正欲培本固元,大展乾坤。其时,汪培坤早已走过了当年的执拗,而显得雍容。

新闻推荐

省高院巡察组前来调研指导工作

近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巡视员葛健一行来到屯溪区法院调研指导工作。黄山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武陪同调研。巡察组一行参观了该院诉讼服务中心、审判区,并随机察看部分案件庭审情况。随...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