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全面改革创新奋力争先进位——埇桥区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拂晓报 2016-09-26 00:00 大字

近年来,埇桥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省、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抢抓发展机遇,奋力攻坚克难,全面争先进位,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中国杨木产业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等8个国家级荣誉,走出了一条符合埇桥实际的发展路子,打造了一支干事创业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创了埇桥大改革、大发展、大建设的崭新局面。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近年来,埇桥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一手抓工业发展、一手抓有效投入,全区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市第一。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5.5亿元、总量全省第五,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总量全省第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总量全省第十二,实现财政收入31.5亿元、总量全省第十三,为实现“十三五”高点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后劲日益凸显。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埇桥区始终保持定力,踏踏实实做了大量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发展基础更加厚实。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15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40家,工业增加值在全市9个经济体中体量最大,工业总量、规上企业个数均占全市四分之一的份额,家居板材、食品加工两大产业产值均超百亿元,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全国风光互补新能源第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2015年全区市场主体32864个,占全市总量的35%,连续三年荣获“全省民营经济先进县(区)”,埇桥厚积薄发、跨越崛起的态势愈发明显。

改革创新形成共识。该区坚持用改革创新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的难题,为各项事业发展增添了活力和动力。创新城区房屋土地征收机制,促使城市征收退出全市“抓主抓重”序列,稳固了宿州建设的“大后方”。创新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实行干部分类量化考核,“扛红旗、争第一”成为发展最强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入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农业信贷担保“劝耕贷”和破解城镇化困局“人地挂”新政,“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连续三年写入安徽省“一号文件”,埇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始终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文明创建首战告捷,全面实现“环境持续改善、秩序持续优化、服务持续好转、群众持续受益”的目标,首届省级文明城区花落埇桥。美丽乡村建设全省领先,探索出“三不三重”留乡愁的新农村建设“埇桥路径”,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区)。“三线三边”农村环境整治始终走在全市前列,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成效显著,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森林村庄,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成功跨入全国绿化模范县(区)行列。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该区坚持发展为民、发展惠民,统筹好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十二五”期间,财政民生支出累计220.6亿元,连续多年民生支出占全区财政总支出80%以上,2015年达到87.5%,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医疗卫生持续改进,城乡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日臻完善,用小财政撑起了大民生。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十二五”期间累计减贫8.9万人。坚持以群众观点统领信访工作,不断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埇桥经验”先后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中央级媒体报道。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埇桥、法治埇桥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从严治党卓有成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始终保持了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新时期“埇桥精神”,汇聚了全社会加速发展的正能量。坚持新时期好干部“二十字”标准,凭实绩用干部、以发展论英雄,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全面激发。全面实施从严治党“筑基工程”,着力构建基层党建工作长效机制,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从严从实加强作风建设,实行纪检监察工作重心下移,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全区上下形成了党群同心、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动真格!即日起手机未实名用户将被依法停止通信服务

“十一”出行大家都能切身践行火车票实名制,那何为手机实名制呢?很多人以为实名制就是电话缴费时名字是自己的就行了,实则不尽然,只有姓名、证件号码、证件类型、证件地址必须与公安系统登记完全一致...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