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杨俊,2岁丧母,7岁病魔又夺走了他的父亲。之后,南谯区施集镇李集敬老院成了他的家—— 孤儿成长为大学生的背后

滁州日报 2016-09-05 00:00 大字

[摘要]杨俊,2岁丧母,7岁病魔又夺走了他的父亲。之后,南谯区施集镇李集敬老院成了他的家 孤儿成长为大学生的背后

郑庆国

8月25日,南谯区施集镇李集敬老院内正举行一场简短的欢送庆祝仪式,刚拿到安徽师范大学环境与科学工程学院录取通知书的杨俊此刻激动不已,再过几天,他就要离开敬老院去上大学,开启他人生新的一页。

“上了大学仍要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缺钱缺物一定要跟我说,敬老院会想尽一切办法供你完成学业……”对杨俊视如己出的敬老院院长邓凡海语重心长地叮嘱着。

杨俊2岁失去母亲,7岁病魔又夺走了他的父亲,李集敬老院从此就成了他的家。

杨俊在李集当地上了小学与初中。2013年,他以716分高分被滁州中学录取。但那时,刚16岁的杨俊为了给敬老院减轻负担,执意选择了滁州二中宏志班就读,因为这样可以减免学费,还能获得生活补助。

“小家伙自小就聪明懂事,成绩一直很好,高中阶段更加用心吃苦。即使双休日或寒暑假,他也学习到很晚,经常天没亮就听到他读书声了。当然,也多亏邓院长的关爱和严格管教。”88岁的院民王宣贵告诉笔者,“院长还经常用自己的工资给他买衣物与学习用品。”

为方便杨俊学习,敬老院在房间紧张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给他腾出一间房,让他单独生活学习。同时,院里有什么活,老人们也不让杨俊多干,总是催他去看书。邓凡海看到学习压力大的杨俊如此专心刻苦,为防止影响身体生长发育,只要一到双休日,就特意去食堂烧碗肉、炒个小炒,单独为他开小灶。

在杨俊上高一时,敬老院便琢磨如何供他今后上大学了。于是在保证生活学习费用的前提下,敬老院单独给杨俊办了一张存折,每月打卡500元。功夫不负有心人,杨俊终于不负众望,考取了大学,如今这笔钱也派上了用场。

8月末,暑气也已渐渐消退。邓凡海与院民们张罗着为杨俊做好各项入学准备。

8月20日,邓凡海代表全体院民陪着杨俊到滁城买了几套新衣服和一台笔记本电脑。

“电脑是当前重要的学习交流工具,别人家的孩子有,我们可不能亏待了杨俊。”邓凡海骄傲地透露,这台笔记本花了3600元,但值!

同时,在得知敬老院孤儿考上大学后,滁州市福彩中心,南谯区民政局、妇联、关工委、团区委、卫计委以及施集镇政府等社会各界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为杨俊凑齐了开学报名的学费。

近年来,南谯区逐步完善城乡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坚决贯彻“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服务宗旨,按照“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孤儿、父母因重大困难无法履行抚养和监护责任的无人抚养儿童,采取政府补助的方式增强儿童家庭养育能力,以最大限度地维系儿童原有家庭环境,保障其生存与发展权益。

“多亏了党与政府的抚养,我才能顺利考上大学,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我唯有好好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掌握真本领,将来能更多更好地回报社会。今后无论在哪里学习工作,我都会抽空回来看望邓院长与这里的爷爷们,这里就是我的家。”杨俊激动地说。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滁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 关于五届市委报告的决议 (2016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滁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

中国共产党滁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 关于五届市委报告的决议(2016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滁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