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书痴老沐□逝者□

大江晚报 2016-08-30 00:00 大字

老沐,本名沐昌根,退休前任省人民广播电台芜湖记者站站长。作为一名记者,他的工作业绩,一向为人所称道。但是,在人们心目中,他更是公认的“书痴”。他爱书、藏书、读书、著书,数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送别老沐归来,往事萦绕心头,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同老沐在一个单位工作。他家住在单位旁边,下班后,我们常常边走边谈某一本书,不知不觉,就走进了他家。谈兴正浓,他的妻子翟老师已经收拾好饭菜,于是,我不仅读到了他刚买的书,还蹭到了他家的饭。他调动工作之后,我们接触少了,但每次见面,也常常谈起书来。

有人说,真正的藏书人,一定有一帮卖书的朋友。这句话,在老沐身上得到了印证。我不止一次在本市几家出名的书店中,听老板说到老沐如何选书,买书,买得勤,买得多,“一大包一大包地扛走”。有一次,我在北门口一个小书铺里,看中了一本书,年轻的老板没大没小地直呼“老沐”,说“老沐昨天来过,也买走了这本。”

老沐爱书,真是仔细。他每买一本书,都用牛皮纸包好,在书脊写上书名,又在登记簿上记下购书时间、地点、价格。多年来,书账积累了厚厚的几大本。他是一位普通记者,并无“外财”。买书的钱,就靠日常省俭、积攒稿费。他抽廉价的香烟,穿普通的衣服,更不乱花钱摆阔。有了一点钱,就送进了书店。就这样,他的藏书达到了两万余册,其中不少大部头、成套学术专著、文集。

老沐曾被评为“2008芜湖十大藏书家”第一名。藏书家并非大书橱,不仅要藏,而且要用,所藏之书才能活起来。老沐被评为藏书家真是实至名归。据我所知,他退休十余年来,参与编著《芜湖通史》《芜湖对外关系史》《芜湖工业百年》《芜湖科技之光》《芜湖军事风云》等多部书籍,撰稿近100万字。他因为藏书丰富,涉猎广泛,所以笔底资料翔实,使这些书籍增色不少。有一次,我推荐他参加市博物馆布展方案的论证,他旁征博引,提出许多中肯建议,使撰写方案的专家觉得很受启发;还有一次,我与他共同撰写一篇有关部门交办的研究文章,在讨论提纲时,列举资料,他的藏书几乎满足了全部需要。可以说,老沐是芜湖历史研究方面学养最深厚、学术影响力最强的人之一。

2009年,他搬进了新居,就约我去看书。书房的三面墙壁是顶天立地的书橱,他将橱门一扇一扇地打开,里面整整齐齐、分门别类码放着他的珍藏。我心血来潮,顺手在他案头纸上写下几句话相赠:“读书藏书著书本色书痴舍此无欲,文友茶友直友求其友声非君为谁”。前一句写他,后一句写我与他,并不讲究对仗、叶韵,却是有感而发。他居然夹进了笔记本,说要保存起来。从此以后,他的书房就是我时常造访的地方了。我已说不清,有多少次晚饭后踱进他的书房,清茶一杯在手,就打开了话匣子。因为彼此太熟悉了,我们能从任何一个话题开始,海阔天空地谈开去,更多的时候是谈书。谈到某一段资料,一个典故,他会从书橱中取出一本,又取出一本,翻检查找,话题不断变化,书越找越多,堆满了书桌。夜已深了,他送我出小区,我说“够你收拾的了”。他说:“还早,我还要看一会儿东西。”有一次,已经出了小区大门,我们忽然又谈起一个典故,就又返回书房,继续搬出几本书查找……

我与老沐最后一面,还是因为书。今年春节过后,安徽师大孙文光教授嘱我送一本新出的诗集给他。我打电话请他到小区门口来取,不料很长时间不见他出来。原来他已染病,行动不便,但还是强撑病体下了楼,却已无力走出小区了。后来他去外地治疗,我打过多次电话,就是联系不上。他回芜住院治疗期间,打通了电话,翟老师说:“他到楼下散步去了。”原来,翟老师怕我暑天酷热到医院探望吃不消,隐瞒了实情。那送书的一面,竟成了永诀……

老沐对芜湖市的新闻宣传、对地方史志的研究,都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是值得纪念的。作为一位朋友,他恭谦和善的形象、翻检书籍的动作、娓娓而谈的言语,我岂能忘怀?放下笔,遥望夜空的星星,我怅然久之。

□ 孙栋华

新闻推荐

留守儿童游方特

8月29日,由镜湖区教育局、芜湖方特、安徽晟阳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和芜湖市中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第10届“镜湖留守好少年快乐自信我能行”免费夏令营活动,走进方特东方神画主题公园。31名留...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