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17亿巨债两年“化掉”16亿深陷债务危局的海汇担保重现生机 或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提供新思路

安徽商报 2016-08-24 00:00 大字

[摘要]深陷债务危局的海汇担保重现生机 或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提供新思路

“截至目前,我们公司在银行的担保债务,已经从17亿元降至了1亿元。”两年前,海汇担保债务危机爆发,朋友圈一度爆出该公司“挂了”。当时,深陷危局中的海汇法人代表黄林曾一度匿迹,如今,两年过去,一套行之有效的债权凭证转让系统,让海汇重现生机。在昨日瑶海区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推进会上,黄林现身。同日,在瑶海区法院商会调解中心,海汇一笔391万的债权凭证达成转让,又一起案件调解成功。

50万元债权凭证流转

一开始,听说海汇要拿一份合同冲抵50万元债务,债权人黄先生是拒绝的。可是长期债务无法变现,他也只能“试一试”。

于是,今年7月20日,一份记载着50万元债权的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到了黄先生的手中。他拿着这份凭证找到了自己的债权人,对方竟然当即收下这份凭证,债务就这样抵消了。

于是,黄先生赶紧又找到了债务人,凤阳某房产公司,该公司一共欠他359万元。这一次,他和该公司以及担保人海汇担保公司达成一致,要求将他剩余的309万元债权也开具成小额的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进行流转。

这一批凭证很快流转了下去。不过,流转并不仅限于黄先生与他的债权人之间,在新的债权人拿到凭证后还可以抵给他的债权人。

17亿债务化解至1亿元

如此大胆的流转,一开始只是黄林的设想,但经过多次实践,得到了众多部门的支持。

日前,安徽省工商联设立了商会调解中心,中心与瑶海区法院开展诉调对接,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其中,债权凭证转让体系就是利器之一。

据统计,自7月23日以来,已成功调解案件100起,涉及民间借贷、追索劳动报酬等多类型案件,涉及标的1亿4000万元。

这100起成功调解的案件中,其中的25起与海汇担保有关,涉及金额达5864万。

海汇集团旗下的海汇担保,曾是安徽最大的民营担保公司,曾为2000多家企业提供300多亿元担保。但2014年10月,由于担保行业危机,公司一下子背负了17亿元的巨额银行担保债务。

一处资金链出现问题,问题接踵而至。当时,海汇陷入了生死危局,黄林自己也一度被传接受调查。“幸好坚持了下来。”看着又一起调解达成,黄林说。

“烂尾”项目的启示

如今的云淡风轻,却是近两年的磨砺炼造的。

2014年,海汇担保最多的项目是凤阳某房产公司及该公司开发的“某国际城”项目。彼时,该项目因拖欠工程款被多家法院查封。 1700户购房群众无法拿房。

海汇担保以债券抵付的方式收购了该公司和项目,并尝试应收账款债权流转。即工程方将对该项目的应收工程款,转换成小额可抵扣房款的债权,然后转让给下游材料商、农民工持有或继续转让,最终抵给了愿意购买该项目房产的购房户抵购房款。

至今年春节前夕,通过上述举措成功解决了2000多万元的资金缺口,并基本完成了项目建设,同时还一举解决了1700户购房群众的住房问题。

或为企业破解融资难题

不仅为公司破除危机,黄林和海汇集团还从中发现了新的机遇。

灵感来自从中受益的黄先生,“债权虽然流转了,但如果最终持有人无法实现债权,这套办法最终还是面临困境。我们几个债权人商量了一下,自愿在每次转让时缴纳转让债权数额1%的保证金,如此一来,如果能流转100手,就可保证最终债权人全额实现债权。”而这1%的标准如果上升到5%,黄先生表示,只要经济条件好转他也乐意接受。

如今,海汇的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在多地推广。黄林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或不需要投入资金,就能盘活债务,可以为烂尾项目、重大债务企业,以及各类经济主体化解债务破解融资困境,提供新的思路。

瑶海法院试点债权流转

昨日,瑶海区法院正式发布,将开展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流转业务的调裁对接工作试点。

在安徽省商会调解中心与瑶海区人民法院诉调对接工作合作备忘录中明确,将通过裁调对接工作推进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流转。

对已确定的应收账款债权关系,通过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流转系统,登记出纸质或电子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进行流转抵消。

瑶海法院还将推动在线调解、在线立案、在线司法确认涉及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流转的融资、担保纠纷,正确认定融资关系、担保效力,支持和引导中小微企业通过该流转方式,加快化解各市经济主体的矛盾纠纷。

记者刘忠玉通讯员周晓丹

新闻推荐

第三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明启动历时三个月 三大板块活动精彩纷呈

历时三个月 三大板块活动精彩纷呈

安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安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