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安徽> 安徽新闻> 正文

悠悠心曲海纳百川——怀念余百川先生

黄山日报 2012-12-27 14:37 大字

程怀銮

再过几天就是余百川先生离开我们一周年纪念日了。

百川先生是杂文家,一生写了不少杂文,针砭时弊,歌颂先进,担道义,讲真话,为推进文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曾荣获安徽省首届老作家文学贡献奖。

百川先生的著作出版了多本,尤其是《寸草集》里的许多杂文一直铭刻在读者心中,使人在重温中得到新的启迪。

百川先生非常关心年轻作者,凡向他求书求教者,他都亲笔签名赠阅、精心传授……

百川先生一生是坎坷的,在“文革”中曾遭受过“文字狱”的磨难,但他的信仰始终不变,终于还了他的公道,他拼命地耕耘,夺回了失去的点点光华……愉快地度过了中老年的光阴。

这些,也许很难概括先生的一生,但他豁达乐观、海纳百川的胸怀,更值得人们怀念和学习。

百川先生是我的老乡。那是30年前,在绩溪临溪镇采访,见到他回老家插队的女儿才知其名,但相知不相识。后来,我供职于徽州报社,百川先生常给报社赐稿,我特地登门拜访了他,老乡见老乡,亲热胜茶香。一见面他就说:“怀銮老乡,早在人民日报上见到你发表的杂文、时评,今日一见,倍感亲切……”百川先生长我十来岁,是我的师长、乡贤,从那时起,我们联系多了。

百川先生文笔流畅,文字老辣,文学功底深厚,他给报社寄的稿子大都是佳作,不需怎么动的,就可见报。他虽然用的是“老愚”笔名,但人们知道就是余百川。记得有一次,一位新任编辑编了他一篇杂谈,因对其稿的深刻含义和引用的典故未弄清,就动了“手术”,见报后,在读者和同行中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弄得他哭笑不得。当有人问他,他却说:“这是我的败笔,不怪编辑,是我没有把典故的出处和含意写明,产生了误差,责任在我。”宁可自己忍受委曲,也不去指责他人。他这样的宽阔胸怀对一般人而言是很难做到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积弊,但在他心中和眼里是“文人相亲”、“文人相推”,他凡看到同事、友人的好文章,总是啧啧称赞,甚至写信赞扬。一次,我在《人民政协报》副刊上发表《徽州情怀》的散文,叙述了原人民日报副总编李仁臣夫妇重返故地(今黄山市)的情景,他特地来信说:“作品有血有肉,感人至深。其实在古徽州与李夫妇共事的不少,惟有你抓得往,写得出,乃记者的大手笔啊!”犹如一股热流暖在我心头。

百川先生对人、对事从来是泾渭分明。前两年,我写的“养兰雅趣”一散文在黄山日报副刊上一见报,他特寄上报纸并用红笔写了附言:“老兄大有胡适先生爱兰之遗风,此文亦如有淡淡兰香。想不到一位笔力刚劲剑指社会时弊的评论文作者有如此兰心蕙意之雅趣,妙哉!……”同时又指出文中的含饴弄孙的“饴”字写成“怡”、蕙兰的“蕙”字写成“惠”的谬误。鼓励和指谬正是他“文人相亲”的精诚所至,何等宝贵。

满腹经纶的百川先生从不恃傲,总是精诚、谦和对人。有人出版文集,求他给写个序言或书评,可他多年来一直沉疴在身,但却有求必应,先后为他人写了16篇序言和书评,他总是用欣赏的眼光,谦和的心态,去品评作者的人品和文品,篇篇都见诸报端,使作者受到鼓励,读者得到启示。

百川先生对人谦和大度,对人生更是坦然处之。他七十岁那年,写了《人到七十》一文(2000年2月《黄山日报·天都周末》),他一边支撑着多病体弱的身体,一边笔耕不止,爬格不停,发表作品无数,并出版了《杂庐道情》和《北窗集》两本杂文、散文集,深得读者的喜爱。殊不知到近八十那年,一体检,他却得了肺癌,这对十分脆弱的他来说,真是雪上加霜。人们抱怨说,老愚是大好人,岂能得绝症,真乃苍天无眼啦。但他对生命总是充满阳光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竟写了一篇《与癌共舞》一文(2009年9月2日《黄山日报》),始终保持“心头的阴霾褪尽,太阳就露出笑脸”的乐观主义精神。虎年一到,刚跨八十,百川先生又写了一篇《人到八十》的散文(2010年6月2日《黄山晨刊》),他以“七十古稀成往事,而今八十不足奇”的壮志,把自己的心态带进“莫羡阳春美景好,更欣红叶染秋山”的良好状态,以达到李白诗句所云“生者如过客,死者如归人”的境界,暗暗忍受着巨大的病痛,在亲人的簇拥中,安详地走完了他“与癌共舞”的人生最后一程。

百川先生,我们永远怀念您!

新闻推荐

杨村乡喜获首批“安徽香榧之乡”称号

日前,徽州区杨村乡喜获首批“安徽香榧之乡”称号。据悉,全省仅4个乡镇获此荣誉。近年来,徽州区杨村乡切实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巩固传统茶产业的基础上,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

安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