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脱贫不是‘等靠要\’,是干出来的”

阿坝日报 2016-10-20 00:00 大字

■记者杨刚哈斯满

金秋10月,丹桂飘香,沿着蜿蜒的山路,记者一行驱车来到平均海拔2500多米的汶川县龙溪乡大门村,36岁的贫困户张正花拿起背篓,准备到山上割猪草。“每天都要割一背篼猪草。”张正花说,等年底把三头小猪养成大肥猪,她家就有希望摘掉穷帽。

很难想象,几个月前,张正花家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夫妻俩“等靠要”思想也非常严重。这样的变化,大门村“第一书记”陈海英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大门村是汶川县海拔最高的村寨,有

115户390人,其中贫困户25户64人。

张正花就是村里最典型的一户贫困户。全家4口人,夫妇俩主观无脱贫意识,思想消极保守,好吃懒做,家里养的猪都被饿死了,“等靠要”思想非常严重。不仅如此,由于家庭极度贫困,儿子杨赵凯丧失信心,在青岛打工不肯回家,而女儿杨赵敏也因生活费不足辍学在家。

村里人都认为,像这样无生产、经营观念,家庭无发展内生力,滋生等靠要负面思想的贫困户是无法扶持的,也难以脱贫。

“以前,村里许多老百姓都觉得我们一家太穷了没救了,多亏了陈书记,我们脱贫

才有了希望。”张正花感激地说道。

去年9月,四川省威州民族师范学校团委书记陈海英到汶川县海拔最高的龙溪乡大门村担任“第一书记”。刚到任的她早就听说了张正花一家的情况,于是决心摒弃他们“等靠要”的思想,让他们早日脱贫。

“他们家的‘症结\’在于‘懒惰\’,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生活上无计划。张正花一家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不是简单给钱给物就能解决的。”陈海英说。

“正如老话所说,身贫好扶,心贫难治。要增强村民们的‘心智\’,就要教给他们‘不等、不靠、不要\’的意识。他们不愿意做,那我就手把手地教。”抱着这样的念头,陈海英把张正花的家当成了自己的家。每天清早一通电话就督促张正花和她的丈夫杨路乔起床下地干活。更多的时候,陈海英都直接到他们家“辅导功课”,聊家常,告诉杨路乔喝酒的坏处,说家里的产业发展思路,鼓励这一家人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针对夫妇长期酗酒,一方面,陈海英不分早晚不定时到张正花家,突查是否酗酒偷懒不干活,一旦发现,就制止、教育,情况严重还取消相应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陈海英按时给他们布置劳动任务,如几天内把地挖完、几天内把猪圈修好、几天内把果树苗栽好,并进行检查督导。“刚开始,他们并不乐意听,每天都要与他们打嘴仗。”陈海英说,夫妻俩现在已基本改掉陋习,一个在家搞养猪养鸡等副业,一个出门打工挣钱。

在她的督促下,张正花家门前荒废多年的4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土豆和应季蔬菜。不仅如此,在陈海英的帮助联系下,张正花的女儿今年再次走进了校园,两年的学习生活费用,在帮扶单位阿坝电大的帮助下得以解决。

张正花一家的变化让陈海英欢喜不已,但是,下一步如何帮助他们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又成了压在陈海英心中的一块“大石”。

扶人扶志,授人以渔。结合乡、村脱贫帮扶规划,陈海英联合村“两委”帮助张正花家制定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订单式家庭产业发展致富规划,并联系帮扶单位威师校,蔬果、家禽等由威师校教职工“一对一”预定、购买,让张正花一家无需担心销路问题,有信心发展产业。

“今年,我们新修了猪圈1个,鸡舍1个,目前已经养了20只鸡,3头猪,还补植红脆李100多株。陈书记还借钱给我们购买肥料、饲料、粮食等,不仅给我们送来了实惠和温暖,更是送来了脱贫致富的志气和信心。”杨路乔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尽管帮扶资金、帮扶项目等‘输血\’式的帮扶很实惠,但这也只能解决燃眉之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贫困状况,增强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才能脱贫致富。”说起张正花家的脱贫故事,陈海英如是说。

如今,张正花家的果树挂满果子,地里蔬菜丰富多样。猪一天比一天肥,小鸡满院子跑,屋子也收拾得整整齐齐,再也不是家徒四壁了。

看着眼前的好日子,张正花一家颇有感触地说:“脱贫不是‘等靠要\’来的,是干出来的!”

新闻推荐

本报特别报道组大年初四到汶川县水磨镇欢度新春佳

□本报特别报道组1月26日,大年初四,到汶川县水磨镇欢度新春佳节的游客络绎不绝。本报记者陈鹏摄1月26日,正月初四,一片微蒙的雾色遮掩不住过年的喜庆气。早上8点30分,从成都出发,走成灌线,上都汶高速,目...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