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特别报道组大年初四到汶川县水磨镇欢度新春佳

四川日报 2012-01-27 19:38 大字

□本报特别报道组

1月26日,大年初四,到汶川县水磨镇欢度新春佳节的游客络绎不绝。 本报记者 陈鹏 摄

1月26日,正月初四,一片微蒙的雾色遮掩不住过年的喜庆气。早上8点30分,从成都出发,走成灌线,上都汶高速,目的地——汶川县。一路上,自驾游的车子一眼就能看出,透过车窗,看得见满载着的一家老少;后视镜上,系着象征平安幸福的红带子。他们,大多和我们的首站目的地一样——水磨镇。

从“石头水磨”到“诗画水墨”

上午10点,抵达水磨镇。镇口的几个停车场车子满满当当,打眼一望,省内外的各色车牌显示着游客的来源地。进入水磨,红色的灯笼,黄色的穗子,最张扬的红与黄装点着这座古色古香的新生小镇。

“真漂亮!没想到这么多人。”成都游客卢进带着妻子、儿子在禅寿老街上流连,尝一下特色小吃,瞅一眼民族服饰,逛累了在茶馆里歇歇脚,顺便咨询下哪家的菜最地道。“以前没有咋个听说水磨镇,现在打造得这么好,真是没想到。”卢进说,水磨镇离成都距离适中,是理想的休闲地。

这里的人也没想到,震后水磨镇的变化如此巨大。“我们的名字是水磨镇,外人一看就是从石头磨盘取的名字,现在,我们这里像水墨画。”龙刚是禅寿老街21号龙门客栈的老板,41岁,资格的水磨人。震前,他在镇上经营着一个小旅馆,游客稀疏,“客房二三十元一间,节假日入住率都不到4成。”震后,龙刚考虑着全家的生计,曾到都江堰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再开旅馆。“一听说水磨镇要建成特色小镇,我就看准了自家门口的这个商机。”现在,他的客栈几乎天天爆满,一年给他带来20万左右的纯收入,比震前翻了两番。

中午11点30分,老街上已是游人如织,各家餐馆里也是热气腾腾,上酒上菜的吆喝声传到了街上。老街上一户人家门上的对联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感恩援建深情,奋进老街新貌”。

福利院里春意闹

从水磨镇出来,朝汶川县城方向,驱车1个多小时到达我们此行的第二站,位于绵虒镇上的汶川社会福利和救助服务中心。这里,生活着来自全县的119位老人。

下午2点,车到达中心门口。“叮叮咚咚锵”的鼓声从院中传出,原来,这里的夕阳红老年宣传队正在进行排练。

午后阳光普照,院坝里老人们晒着太阳,听着锣鼓声。看到我们,80多岁的羌族大娘余银秀起身迎来,握着我们的手,“欢迎你们,感谢共产党,感谢社会主义!”老人迈着小步子,但每一步都稳健得很,不像上了80岁的人。

“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老人告诉记者,在这里生活自己不花一分钱,每月还有30元的补助。“房间头有全天热水,电视、电话都配齐的,吃饭在食堂,每顿每人至少两菜一汤。”余银秀说,遭了这么大的灾,只用了不到两年,自己就住进了全新的福利院,全靠共产党的领导。

“起!”一声浑厚的吆喝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到了朱邦杰的身上,77岁的他正在指挥宣传队排练舞狮子。“县里拨款给我们置办了所有的装备,我们不仅能自娱自乐,还能出去到其他镇上演出。”朱邦杰说。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朱邦杰说,忙了大半辈子,住进福利院才知道晚年可以做很多事情,下棋、打牌、唱歌、跳舞、打乒乓、打腰鼓、舞狮子……正月十五前,他们要走几个乡镇,展现福利院老人们的幸福生活。 (相关报道见04版)

新闻推荐

艾洪记者郝勇文图曾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抢通第

本报讯(艾洪记者郝勇文/图)3月10日,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抢通第一条生命通道、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的武警水电三总队第九支队四中队官兵,来到汶川县绵虒镇参加学雷锋义务植树活动,...

汶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汶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