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中国音乐的活化石:觉囊梵音

阿坝日报 2017-07-07 10:28 大字

觉囊梵乐“央移”记谱法

■王望

“觉囊梵音古乐有深度、高度、厚度,散发着哲学的光芒,内涵着一种超越世俗的圣洁精神,对每个人都有心灵的慰藉。”这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对觉囊梵音的盛赞。觉囊梵音古乐作为我国存续至今的最古老的佛教音乐之一,它与藏传佛教觉囊派文化相互依存、生息与共,在藏地“活态传习”了近千年。

觉囊梵音是中国藏传佛教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源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藏传佛教音乐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觉囊梵音已经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觉囊派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在元代,该派寺院遍布卫藏,盛极一时,明初开始衰落。有学者认为正是所谓的“衰落”造就其包括音乐、绘画、石刻、唐卡等在内的觉囊文化的古朴性和原始性。其音乐部分与那些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味”或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的古代音乐现状相反,觉囊梵音传延千年且保存得相对完整,几乎未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和世俗浸染。

觉囊梵音主要分布在壤塘县中壤塘藏哇以及马尔康、阿坝和青海班玛县、久治县、甘德县等地。在文化生态上,既有以草地为代表的游牧文化,又有以雪山为代表的峡谷农耕文化。壤塘县自佛教文化传入起,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这里留下众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达3处。

觉囊梵音,既有用于颂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吹打的器乐曲,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佛教音乐体系。其中觉囊梵音的演示,集吹奏、敲打、乐舞、赞偈、唱念、手印、供养于一体,由恭迎、沐浴、皈依、礼赞、和乐五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吹中有打,打中有唱,吹唱打奏相互关联,既可以单独罗列,也可以并联为伍。开场“净坛”的金刚乐舞,寓礼佛、赞佛、颂佛于通灵修炼之中,动作的性格化,舞姿稳健庄重,具有雕塑感、造型美。梵乐中的器乐,是由多种乐器组合而成的、规模可大可小的乐队合奏音乐。由于乐队中包含演奏低音的大型法号和善于演奏旋律的金刚唢呐,以及多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因此演奏的音乐极具特色与强烈的感染力。其中,金刚唢呐的演奏技巧精湛熟练,尤其是乐僧们的“鼓腮换气吹奏法”,通过气控制和指法变化增加装饰性颤音,音量大,穿透力强,曲调高亢激昂。

在梵音古乐曲目中,大套曲中有中套曲,中套曲中有小套曲,可谓是“套中有套,曲中有曲”,曲套连环,丰富多彩。觉囊梵音展演时,大小不同的法号吹奏声音低沉而浑厚有力,与打击乐器和僧人唱诵的声音交响和鸣,展示了心灵的妙乐境相。觉囊梵音中使用的各种“文物式”乐器,是中壤塘觉囊藏哇寺世代传承、使用的珍贵法器。因此藏哇寺也被认为是中华佛教古乐器的“博物馆”。

觉囊梵音是以歌、舞及器乐相配合的“乐歌舞”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是“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的“天然的歌唱”,是一种古老而稀有的原生态佛教音乐。目前仅具有完整传承的曲目就有300多首,而且部分曲目还保存有最古老的、极其罕见的乐谱。觉囊梵音采用以各种不同形状的线条来表示音的高低、长短以及线条的粗细来表示音的长短的“央移”记谱法,这是一种古老原始的记谱方法。而“音声供养”和“音声佛事”是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一大特征,扩大了音声法事的范围,僧尼修习功课时,既在音声佛事,也在音声供养中奏乐,这正是觉囊乐僧群体得以形成的关键。其传习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由老一辈僧人按照梵音古乐乐谱一次又一次反复示范,学者跟着演练熏习。

音乐史家认为觉囊梵音是“中国音乐历史中的活化石”,一直延续着佛教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佛教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仅从展演形式、梵乐名称、乐器型制、曲目内涵和记谱方法等方面之遗存,可以推测其发展脉络,进而由觉囊梵音现存形态“逆向考察”,可窥知其渊源之全豹。

“觉囊派梵乐既是佛教文化,也是地域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王石认为,“如今,我们已很难有机会聆听原汁原味的古代音乐了,许多古乐仅剩曲谱、词,抑或历经多次编排。因此,觉囊梵音不仅具有极高的音乐学术价值,而且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新闻推荐

壤塘县城关小学召开了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题会

赵秀英用淳朴的语言向一线教育工作者传达会议精神,畅谈壤塘未来的教育发展。学习会后,赵秀英针对教师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近日,壤塘县城关小学召开了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题会,省党...

壤塘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壤塘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