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把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阿坝州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纪实

阿坝日报 2017-07-04 09:05 大字

■实习记者 邹阳 记者 王和斌

“接下来,请传承人代表签订《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承诺书》。”在日前召开的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上,州文广新局和阿坝州国家级、省级、州级非遗传承人代表签订了《承诺书》,这是阿坝州非遗保护工作又一次新的尝试。多年来,全州上下共谋划、齐发力,旨在把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阿坝州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富集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异彩纷呈,而且以数量多闻名全国。目前,阿坝州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9项、省级非遗名录66项、州级非遗名录410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9名、省级非遗传承人82名、州级非遗传承人371名。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制约,阿坝州不少非遗项目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各级、各相关部门以及非遗研究者纷纷行动起来,把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列入重要工作,多渠道、多举措助推非遗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问题凸显——保护传承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阿坝州各级文化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和《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全州上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交流工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大力开展非遗文化的对外宣传和推介,进一步促进了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了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近年来,一些传承项目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面临消亡的危机;个别门类的项目与现代生活脱离,后继乏人,受众急剧减少;传承人文化素养普遍不足,知识面较狭窄,创新能力薄弱,部分传承人传承积极性不高,不主动;有些传承人甚至一味追求功利、急功近利,改变了非遗项目的本真性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传承的,传承核心是传承人。”在第六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阿坝展馆内,壤塘石刻传承人现场展示着壤塘石刻的传统制作工艺。来自壤塘县宗科乡的壤塘石刻传承人拉花说:“现在,壤塘石刻技艺的传承人就只有我和茸木达乡的班玛罗尔吾两个人,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就是后继乏人。”

像壤塘石刻这样缺乏传承人的非遗项目还有用高山箭竹制作的羌笛。羌笛音色优美、婉转悠扬,吹奏时用“鼓腮换气法”演奏。可是,现在会吹奏此类乐器的人寥寥无几,濒临失传。

现年83岁的龚代仁是阿坝州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出生并成长于茂县雅都乡雅都村的龚代仁常年在家务农,多年来只收有一名弟子。“学习羌笛很难,要把它学精、学透需要花大功夫,很多人觉得太难学了,就退缩了。”龚代仁说。

龚代仁的弟子陈海元出师后,一直致力于对传承人的培养,招收了几十名徒弟,但真正能学成出师的寥寥无几。“如今,难寻传承人有多方面的原因,技艺难学只是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更多地追求‘成功\’而忽略了传统文化传承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不克服这些难题,羌笛技艺传承难的现实很难改变。”谈到羌笛的传承问题,陈海元显得有些无助和无奈。

摆在眼前的问题越来越多。如今,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资金短缺、后继无人等“死结”所困住。面对难题,我们更要清晰地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追寻世界文化多样性、重塑我国文化自信、重建文化自觉、激活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等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多措并举——保护传承全州发力

问题日渐显现,措施定将跟进。近年来,阿坝州就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并大胆实践,努力突破了不少困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实施人才培训计划,为提升传承人传承能力建设提供支撑;多方筹措资金,为传承人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资金支持;保护与利用并举,为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拓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为传承人队伍建设提供新模式……

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件件落地行动,不仅彰显了阿坝州非遗文化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而且体现了阿坝州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决心和力度。

“我们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办了‘传习所\’,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了当地贫困户在家增收致富。”拉花告诉记者,虽然现在“传习所”的学生还不能算是传承人,但未来肯定能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传承人。

4月28日举行的2017年阿坝州民族民间文化(非遗)汇演活动,充分展示了阿坝州多元的民族民间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把阿坝州非遗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等工作推上了又一个高度,为开展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拓展了方向。

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阿坝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州上下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探索项目、传承人、基地“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模式,积极培育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加大藏羌民族民俗文化交流力度,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推介,进一步促进阿坝州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发展,不断提升阿坝州民族民俗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阿坝州各级文化部门通过培养人才、资金帮扶等方式来解决当前阿坝州非遗文化传承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成效,但更好的政策扶持才是非遗传承工作向好发展的根本保障。”州文广新局负责人告诉记者。

目前,《四川省非遗保护条例》已经出台,《阿坝州传承人的认定与管理办法》正在拟定中,《阿坝州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实施方案》正在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各类与非遗文化保护相关的政策性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升到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作为阿坝州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试点,阿坝州非遗传承人代表签订了《承诺书》,旨在进一步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管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性,建立完善非遗传承人申报评定机制,在保护传承人与非遗文化的同时,保障传承工作高效、合理地推进。

代表国家级传承人签订《承诺书》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织绣传承人杨华珍说,《承诺书》的签订,将督促各类非遗文化传承人更加作为,更有效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保护阿坝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绵延文化传统、保持文化特色、增进文化认同和构建精神家园的独特作用。”阿坝州非遗中心负责人如是说。

今后,阿坝州将以签订《承诺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推动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深入开展,促进非遗工作有机地融入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建设工作中去,推动阿坝州社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为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功立业。

新闻推荐

脱贫攻坚推进会开到了村里 壤塘县践行“一线工作法”见闻

编者按:脱贫攻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惠民工程和幸福工程,要取得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不仅要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扶贫政策,更需要干部在一线扎实过硬的工作作风,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

壤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壤塘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