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牢记援藏使命建功雪域高原——眉山市第三批金川援藏工作组一周年综述

阿坝日报 2015-11-11 14:06 大字

■记者韩秀全

走进“阿坝新江南”——金川县这片热土,你会发现,在这里忙碌着一群播撒“阳光”的人——眉山市援藏干部。自从去年8月20日来到金川,从第二批援藏干部手中接过“接力棒”后,21名援藏干部克服高原反应,集中半个多月时间,跋山涉水,行程千余公里,深入全县23个乡镇展开详细调研,为科学援建决策提供了真实可行的依据。

在这个平地上走路都要“两步缓做四步走”的环境中,他们以务实、敬业的工作作风,理性、科学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运用现代先进的理念,短短一年时间,就助力金川的各项事业扎扎实实地上了一个新台阶。

创造性战略思维发挥援藏效益的最大化

众所周知,第一批援藏干部在毫无经验可借鉴的困难局面下,完全靠一步一步地摸索,开创了一片新天地;第二批援藏干部在援藏资金、项目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摆在第三批援藏干部面前的是一个挑战:如何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的提升和跨越?

在这样的压力下,第三批援藏干部审时度势,准确找到下一步工作坐标:结合金川实际,大力实施“1134”工程,即联系协调一个企业,帮扶建设一个高半山村,组建三个攻坚团队(教育、医疗、农业),结对县、乡、村和部门四级联动共建。

这个缜密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州委、州政府领导及金川县干部群众的高度认可。

沙耳乡克尔玛村地处高半山,海拔高、交通不便,是典型的贫困村,长期以来农牧民增收困难。援藏工作组瞄准***、实施整村推进,统筹、协调、争取各类项目资金370多万元,为克尔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雪中送炭”。一年时间里,不仅完成全村5公里村道安保工程,修建了500多米的牧道,硬化整治5公里多的沟渠,改造沟渠新增灌面300多亩,解决村小学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引进金川梨花香溢农业有限公司流转种植“黑金刚”优质土豆、脆红李、高原生态蔬菜170多亩,建起存栏近万只的獭兔养殖场初见效益,引进西门塔尔奶牛110头,规模养鸡场正在报批中,文化阵地建设正加紧推进。

“老百姓除了每亩收益流转金800元外,留守的老人妇女足不出村在基地务工每天还可以挣80元,一年务工收入就超过5000块钱。”村委会主任袁定双自信地说,眉山援藏工作组的帮助,让克尔玛村正在向一个“土地转起来、产业特起来、腰包鼓起来”的幸福美丽新村稳步迈进。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去年6月18日,阿坝高原上首个电子商务平台“金川九农云”电商平台在金川援藏工作组帮助下正式上线,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成功网上接单3000多件,产值超过10万元,金川以及周边地区地地道道的生态农特产品正在通过“互联网+”走出雪域高原,走向全国各地。

眉山援藏工作组还针对全县“一水两矿一加工”工业格局中“一加工”这个短板,积极指导和推动金川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梨花香溢农业有限公司发展壮大,对接协调眉山知名泡菜企业吉香居“一对一”开展技术、人才、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借此撬动高原生态蔬菜产业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这是金川县第三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仅企业的年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产值近2亿元,直接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外,关键是能带动当地1.2万亩泡菜原料蔬菜种植,上万户农户增收。”金川县县长卞思发说。

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弱就强化什么。援藏工作组瞄准金川教育、卫生两个民生薄弱环节,倾力倾情开展“组团兴教”、“组团兴医”攻坚:夏建华、罗成、陈登贵、孙少辉等5名高中教师到金川中学组成一个团队,对高二·一班实行“包班组团”,为当地高中教师传授教学好方法、好经验,力争两年后实现金川中学高考升学新突破;龚志刚、郑平、戚贵山等5名各科类医生组团,启动全县1小时医疗服务圈、县医院“二级甲等”创建工作;郑平、戚贵山、张熙勇使用“双腔气管插管”帮助县医院成功开展了该院首例开胸手术——剖胸探查右肺下叶肿瘤切除术,为县医院胸外科手术和麻醉监护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支以援藏医疗人才为核心的巡诊义诊队伍,利用周末时间,走出医院、深入村寨,大力开展巡诊义诊活动,解决群众就医困难的实际问题。

同时,经援藏工作组提议并协调,彭山与金川组织部、东坡区与金川县农牧水务局、彭山区彭溪镇与金川县观音桥镇、丹棱县狮子村与金川县丹扎木村分别签订了《结对共建协议》,由过去单一的人才选送合作模式,提升为县、乡、村、部门四级联动,全方位、多层级的合作共建模式,特别是建立了灵活机动短期人才交流机制。

“目前,根据工作需要,已组织金川县组工干部、乡村干部群众代表分批到眉山两区四县考察学习基层党建、产业发展和村级集体经济等工作;已协调东坡区增派2名水利专业技术人才、彭山区增派1名传媒专业技术人才、东坡区中医院和彭山区人民医院各1名中医专业技术人才到金川开展援藏工作;已协调丹棱县狮子村‘两委\’干部到沙耳乡丹扎木村‘结对认亲\’、考察交流。”说起成绩,工作组组长杨静如数家珍。

务实的工作作风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

在金川县采访,无论是普通群众,还是领导干部,一提到援藏干部,他们无不交口称赞。这就是口碑。口碑比岩石雕成的碑更具有生命力,因为它是建立在心灵之上的。其实,这个集体的群像已经镌刻在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绩中,这种背景下的肖像让人钦佩、肃然起敬。当我们近距离地面对他们,呼吸着他们身上鲜活、赤诚、向上的气息时,这种生活背景下的肖像让人动容。

这批来自眉山市东坡区、彭山区、丹棱县和市级部门的21名援藏干部人才,最大的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最小的出生于80年代末,平均年龄36岁,12名中共党员,1名民盟成员,3名研究生。虽然高原反应对他们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考验,头痛、胸闷、恶心等感觉一直如影随形。但是,进藏以来,他们从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对身体极限挑战的力量,源自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

身在金川,心在金川,工作组同志用“黑加白”、“5+2”的实干与坚守争先奋战金川建设主战场。工作组组长杨静由起初的分管旅游发展、泡菜企业,逐渐“加码”到联系发改、金融、统计、电力等重要行业和部门。

去年7月12日至14日,杨静为协调电网改造、“十三五”扶贫规划奔波于成都、马尔康、茂县三地,行程超过2000公里。

来自丹棱县的挂职干部石道虎老家在贵州,因孩子年幼不满一岁,只好带着妻子和孩子举家援藏,女儿弱小,不适应高原气候,感冒不断、高烧不断,但他依然坚持在野外勘踏、坚持在施工现场,挑起全县“水利建设大会战”的技术“大梁”。

来自东坡区的挂职干部王健宇成为金川长期规划的“行家里手”和“十处打雷九处在”的“抢手货”。

80后干部孙文涛新婚两个月即进金川,到达金川后行李都没来得及从车上取下,就冒着烈日,跟着交通局局长一起下乡,勘踏道路水毁情况,一周穿烂一双新皮鞋,曾经因工作劳累和高原不适晕倒在公路建设现场。

……

这只是他们立体生活中几根粗略的线条而已,其实,在许多群众的心里,都装着关于他们的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5年1月22日,杨静和刘忠义在下乡访贫问苦,走进了卡撒乡巴拉塘村张大姐家,得知家里40来岁的“顶梁柱”两个月前因患癌症撒手而去,留下了78岁的老母亲、两个儿女和可怜的妻子,两个人不约而同地掏了400元给孩子,并商议“想办法帮帮这家人”。刘忠义随即邀约工作组的龚志刚和眉山政协的章亚梅、康琅,以及市政协委员周梅和周梅的朋友屈光学,六个人一起每年出资7200元,共同帮扶姐弟俩读书,直至完成学业;克尔玛村村民李乾奎育有四个子女,收入微薄,生活十分窘迫,工作组及时慰问、支招增收、种养技术帮扶、辅导孩子学习,给予莫大关心;

家住河东乡八字口村的罗银才是个残疾人,95岁的老母亲年事已高,妻子常年生病,是典型的贫困户,杨庆平第一次下乡、第一次走进他家,就被“感化了”,并结上了“亲戚”,之后逢春节、春耕、夏收、端午,经常去串门,送去油米、化肥、粽子,住院了及时看望

……

其实,还有很多,大家都在用心用情用力地帮扶着应该帮扶的人。正如援藏办小张所言:“通过与援藏干部人才密切接触,改变了过去固有的认识,眉山干部人才不是来镀金的,是来金川干事创业的,是真心帮助我们的!”

杨静动情地告诉记者:“我们第三批援藏干部进藏以来,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组织部等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来自家乡的支持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是我们在金川生活的‘维他命\’。”

吃苦,不叫苦;缺氧,不缺精神。他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诚实践着“三严三实”,认真履行着眉山人民对他们的重托,为眉山市的援藏事业书写着瑰丽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王志国诗集

《春风谣》出版发行近日,金川籍藏族青年诗人王志国的诗集《春风谣》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和当当网、亚马逊图书、京东网同步销售。近年来,王志国致力于诗歌创作,其作品多次...

金川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金川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