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芳香

黄山日报 2021-06-15 23:55 大字

胡胜虎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农历五月旧称蒲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一提起这个传统节日,插艾草、挂菖蒲,戴香包,裹粽子,吃鸭蛋,赛龙舟……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在脑海中次第展开,但弥漫得最多的,却是丝丝缕缕的芳香。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端午的芳香,源自田野亭亭玉立的艾草。艾草,它不是田野里最惊艳的那种植物,却是中国人识得很早的药用植物。战国时的《孟子》中就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更是端午节时最让人瞩目的那种植物。它带着夏日的阳光,带着养眼的绿意,带着特有的芳香,带着美丽的传说,走向家家户户的门楣窗棂上。恰到好处的飘香,让人们真真切切地体验到《易经》上说的那种“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的美妙意境。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立新”。端午的芳香来自苍术、白芷的熏香。从季节上看,此时盛夏将临,天气炎热,又值梅雨,空气湿润,百菌丛生,毒虫活跃。从农时上看,栽种基本完成,管理全面展开。喘一口气的村民忙里偷闲,角角落落,来一次彻底大扫除。午时,又在室内烧起苍术、白芷,以浓浓的中药香气来进行空气消毒。四处喷洒雄黄酒,驱逐“五毒”(毒蛇、蝎子、蜈蚣、蛤蟆、蜘蛛),孩子们胸前挂上独蒜之类的香包,脸上用雄黄酒画上“王”字,目的是驱瘟辟邪、解毒防病。

端午的芳香,源自绵绵的酒香。当然这酒并不是许仙让白娘子喝了现出原形的雄黄酒,而是自家酿造的米酒。徽州人酿制米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唐朝的时候,休宁五城的黄姓就开始经营米酒。清初,黄氏米酒制作的工艺渐渐在民间扩散开来,终于形成了端午节许多人家自酿米酒的习俗。人们以当地优质珍珠糯米和甘洌的泉水酿制的米酒,清澈透明,香气浓郁,甜润爽口,度数不高,老少咸宜。当一家人围着一桌香气袅袅的饭菜谈笑风生的时候,主妇揭开了储藏米酒的陶罐盖子,顿时满室酒香四溢,令人有不是仙境,胜似仙境的幻觉。

徽州盛产优质箬叶,为徽州人包粽子提供了良好的包装物。徽州人包裹粽,十分考究,裹成的四角长形粽,棱角分明,粽身长大肥硕,形如枕头,俗称“枕头粽”,品种更是丰富多彩,有肉粽、排骨粽、枣栗粽、豆沙粽和红豆粽。最有特色的是草灰滤水浸泡后做成的灰汁粽,吃起来绵软可口,深谷幽涧边的箬叶,给人们带来了一缕缕恬恬淡淡的清香,美得令人垂涎三尺。

放眼辽远的历史长河,多少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其面貌渐渐模糊了,屈原的形象却历久弥新。屈原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古代人物,而是内化成一种虽九死而不悔的爱国主义的精神象征。端午的芳香,分明是屈原绚丽的生命之花散发出的馥郁的芳香,弥漫在炎黄子孙奔腾不息的血脉里。

新闻推荐

送医到田头

6月9日,驻村医生夏克春在田间为村民诊疗。2019年7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生夏克春积极响应全省健康脱...

休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休宁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