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路:古城墙下的小路热闹依旧

桂林晚报 2020-12-09 13:30 大字

8日,陈礼标指着围墙说,这是城墙被拆除后残存的墙根。记者刘净伶摄

鹦鹉路东起中山北路,西至翊武路,曾经是一条紧挨城墙根的小路,遍布平房。如今,鹦鹉路两侧的平房变成了楼房。密集的居民区,使得这里非常热闹。

12月7日,在这里生活多年的居民陈礼标接受采访时说,鹦鹉路已经成了老桂林们的宜居之所。

过去只有一个出入口

今年73岁的陈礼标在鹦鹉路生活了44年。陈礼标祖籍灌阳县。1976年,因为工作原因,陈礼标搬到鹦鹉路安家。

陈礼标清楚地记得,刚搬过来的时候,鹦鹉路还是条小路,紧挨着城墙根,旁边都是平房。那时候,鹦鹉路路窄而且破败,出门没有路灯,雨天积水到人膝盖。当时,鹦鹉路只有一个出入口,而且路口特别狭小,只能通过一辆小轿车。

陈礼标的好友蒋石雄也住在鹦鹉路附近。回忆起原来的鹦鹉路,他印象最深的是路边围绕居民区的一圈老城墙。以前,鹦鹉路一头连接着西清门,这是鹦鹉路唯一的出入口。

西清门周围有一大圈的石城墙,“据说是宋朝建的,有一层楼那么高”。蒋石雄说:“很多附近居民都爱来这里走一走,后来城墙被拆掉了,改成了商铺。前几年,残留的墙根还落下一块筑墙石。”

陈礼标和蒋石雄都清楚地记得,鹦鹉路附近的鹦鹉山里有个特别出名的石刻,“听说是宋朝的城池图”。

“以前很多人晨练都喜欢去爬鹦鹉山,还有不少人专门爬山去看那个石刻。”陈礼标告诉记者,“现在上山的路被封,已经上不去了”。

因“鹦鹉山”而得名

根据《桂林地名集刊》的记录,鹦鹉路于1939年开始称名,全长246米,宽5米,基本呈直线形,为混凝土结构的车行道路面,缺人行道。因为其位于鹦鹉山南麓,因而得名,沿用至今。

鹦鹉山原名鹁鸠山。站在叠彩山上远望鹦鹉山,山形状更像一只鹦鹉,从而被称为鹦鹉山。

提到鹦鹉山,不得不提鹦鹉山南麓崖壁上刻的《静江府城池图并记》。该石刻刻于宋咸淳8年(1272年),迄今已有748年的历史。

近日,记者来到鹦鹉山。在接近《静江府城池图并记》石刻地点,记者看到通往摩崖石刻的道路已经被一道石门锁住,只能远远地观望模糊的石刻轮廓。

《桂林地名集刊》描述中,《静江府城池图并记》整个摩崖高3.21米,宽2.93米,描绘了当时静江府(今桂林)的城市布局、城市面貌和城濠建置,记载了李曾伯等4任广西经略使建筑城壕所使用的工、钱、材详细数字,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礼标说,如今鹦鹉路旁的城墙已被拆除了,但在翊武路一侧,还有一截残存的城墙墙根,如今依然可以看到。

如今热闹依旧

在陈礼标带领下,记者沿鹦鹉路走了一遍。陈礼标指着鹦鹉路南边的一侧说,这里过去是桂林机床厂北围墙,沿途还有桂林地区生资公司、供销公司、桂林市食品公司等单位和宿舍区。以前这条路上往来上班、生活的人都很多,后来相关单位搬迁,道路却没有安静下来。

鹦鹉路上的单位搬迁后,道路靠近中山北路一段的围墙被拆除,鹦鹉路成了联接中山北路和翊武路的通道。道路被重新翻修、拓宽,有了新的下水道,雨天不再积水。

鹦鹉路边拆除的古城墙下建起了一排排商铺,有超市、小餐馆以及如今时兴的咖啡馆和私房菜馆。鹦鹉路边残存的古城墙上也长出了茂盛的树木。时光流逝,鹦鹉路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热闹依旧。

改造后的鹦鹉路变好了,路段热闹的烟火气还在。陈礼标说,他非常喜欢热闹依旧的鹦鹉路。

记者刘净伶实习生段雨晴

新闻推荐

灌阳“路长制”织密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安全网

本报讯(记者曾龙晖通讯员唐悦蒋晓元)近年来,灌阳县创新推出道路交通“路长制”,打造出农村交通管理创新升级版。近三年来,辖...

灌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灌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