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从“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

桂林日报 2020-11-01 10:27 大字

□本报记者徐莹波实习生唐文睿

“十三五”时期,桂林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立足桂林实际,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以推进“农业+工业”、“农业+旅游”、“农业+电商”融合发展为抓手,加快田园综合体建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桂林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桂林从“农业大市”阔步迈向“农业强市”。

农业产业龙头高昂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十三五”时期,桂北大地掀起一场农业产业化发展热潮,全市各县(区、市)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创建一批绿色高产高质高效示范区(片);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进城市近郊“保障性菜园”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林药”、“林菌”、“林禽”等生态种养模式;提升农业品质品牌,创建一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努力提升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9月,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联合农民日报社、南方农村报社发布2019年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名单。经评审,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以综合排名第42位成绩上榜,成为桂林市唯一上榜企业。据了解,该集团产业涵盖粮油食品、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种禽育种、生物科技等方向,年产饲料超过700万吨,带动农户12000余户,年产值超过180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推介经营规模大、创新水平高、联农带农紧、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企业,有利于树立一批发展标杆,引领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蔡立圭介绍,“十三五”以来,桂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在中低产田改造方面,2016年至2019年累计综合改良中低产田111万亩以上。

在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方面,目前,桂林市东西南北中5大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基本成型,主导发展方向明确,种养业匹配协调,坚持稳粮保生猪,优势水果、牛羊为主草食动物为重点,兼顾特色种养业发展。

科技赋能农业发展谱写现代田园史诗

10月中旬,记者来到灌阳县联德村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里,金黄的稻穗已将稻秆压弯了腰,一派丰收的景象。当地农民在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下,经过多年持续努力,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时光回溯到2013年8月,袁隆平在灌阳县调研超级稻时曾殷切希望:“再奋斗两年吧,我们灌阳争取达到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三五”时期,灌阳县以成为袁隆平第四期超级杂交稻攻关点为契机,大力推广超级稻种植,采取水气平衡栽培、“三定”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实现粮食稳定增产。

“头季达到1009.45公斤,再生季552.1公斤,两季合起来超过了1500公斤,亩产超过一吨半。‘吨半稻’是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实现了,了不得啊!”2017年11月4日,袁隆平来到灌阳县联德村时激动地说。

“从来没有想到过能‘种一茬,收两季’。种了一辈子田,也从没有见过能种出这么好的稻子。”联德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县里刚来我们这里种超级稻时,大家还是看的多、种的少。没想到,经过几年努力,如今超级稻的‘头季+再生季’每亩年产量能达到1300多公斤,比普通种两季的稻子多了500多公斤。”(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灌阳:风吹稻浪鱼儿跃 稻花香里说丰年

工人正在田中捕鱼。通讯员陆仕臣摄本报讯(记者陈静通讯员陆仕臣)金秋时节,风吹稻浪,一片金黄,鱼儿欢跃……近日,位于灌阳县...

灌阳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