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标 书院泉:大山孕育的“山东汉子”

农村大众报 2020-08-17 15:16 大字

宋俊忠

夏秋雨水丰沛时节,我又一次陪省城的几位文友大咖,前往素有齐鲁泉乡之美誉的济南平阴洪范池镇采风云游。驱车沿济广高速转青兰高速不久,即从玫瑰出口驶入220国道。南行约有20分钟,就到达了美丽的泉水小镇洪范池。在畅游了宠辱不惊、恒流恒温、犹如隐居乡野的大儒洪范池后,我们沿着青石铺就的石板路一路向东,前往书院泉。

书院泉又名东流泉,与洪范池、扈泉、日月泉一起,列入新济南七十二名泉。旧《东阿县志》有记载,书院泉位于洪范池东天池山下书院村。因明代中丞刘隅曾临泉建书院得名。它是平阴一带历史最悠长的泉。约在1500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已经记录了它的存在:“天池山下有泉,名东流泉。”在雄浑的北方待久了的人如果想见识一下江南的风光,或者常居“水乡”的人也想看一看北国的“小江南”,那么不妨来书院泉转转。

我们沿着天池湖南岸的石砌水道逆流而上,随着渐近源头,哗哗的水声愈来愈大,一级一级的小瀑布,洁白的水帘自上跌落而下,溅起片片“珍珠”。由北而南,我们来到了一处水道分岔处,这里就像是水道的三岔路口,上游的水来到此处分成了两股,一股向西,一股向北。在此稍做停留,我们又沿着溪水来的方向转向东逆流继续前行。行进了不到百米,就来到了书院泉源头。小溪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约七八米宽、二三米高的瀑布,清澈的泉水,争先恐后奔涌而下。

沿着渠水边向北继续前行约五六十米许,书院泉的源头映入眼帘,同来的朋友一阵惊呼,如诗如画的“清泉石上流”胜景,宛若一幅巨大的水墨丹青,展现在天地之间!泉水自村东天池山脚下的岩石缝中流出,青石铺就的整个水池东侧,全是没过脚面的泉水,分不清是石上还是石缝汩汩流出。我赤脚站立在流动的泉水中,清冽的泉水刚没过脚面,犹如调皮的小鱼儿亲吻轻啮我的肌肤,舒服极了。

书院泉西面是一片小平原,北东南三面青山翠柏。相传,当年东流书院的主人刘隅宴请亲朋好友时,经常是厨子做好菜用木托板托着放入水道中,美食顺流而下被下游的仆人端到桌上。明代诗人刘约有诗云:“却怪阴山王逸少,不知此地可流觞。”

书院泉池呈“凸”字形,大池边长7米,小池边长2米,泉水从大池池底各处缝隙中涌出,通过水道从池南壁的石雕龙头口中跌落至一方形小池,再流入半圆形水池,尔后顺小溪沿石渠盘街绕户,穿林润水。溪中鹅鸭戏游,岸边村民浣衣洗蔬,景色极佳。书院泉最大日涌量达1万立方米。20世纪60年代,村人又在小池外围修建了一个半圆形的围堰,弧顶部立着一块小石碑,记载着村民改造泉池的事迹。围堰上留有出水口,溢出的泉水顺着村中小河环绕村子一周,最后汇入浪溪河,尔后流进黄河,最后汇入浩瀚大海。

蹚过那一段石上流动的清泉,我们又来到了泉池的北侧。这里曾有一处洪福寺,相传是唐代洛阳白马寺高僧清真、悟明、蕙僧、圆僧创建。如今,洪福寺、东流书院早已不见踪影,仅存遗址及明朝万历年间《东流泉》诗碑两通。天池山腰石壁上雕有佛像四尊,与人等高。据当地人讲,这四尊佛像为创建洪福寺的四位高僧的化身,他们整治了泉池,修建了河道,为村民造福。两通诗碑记载着一段文坛佳话:明万历辛巳年(1581年)夏天,在朝为官的朱维京、朱应彀回归故里,看望正在赋闲的于慎行,三人于雨中再游东流泉,欣然作诗。朱维京出首诗,于慎行、朱应彀随后相和。于慎行和诗《雨中东流泉上和朱可大》:“风雨鸣丹谷,林亭依翠岑;一樽今日酒,千里故人心;树动三秋色,泉飞万壑音;夜凉横吹起,欲听水龙吟。”但不知为何,现存两块碑上分别为朱维京、朱应彀的诗,独独少了名气最大的于慎行的诗,是原碑刻丢了,还是另有原委?我们不得而知了。

低吼的水声把我唤回了现实中来。这个季节是书院泉一年之中水量最大的季节。这时的书院泉就像一位大山养育的山东大汉,赤裸着肌肉丰满的黝黑臂膀,诚实尚义、粗犷豪放,质直朴实。他顶天立地、胸怀坦荡、天晴天阴全都挂在了脸上。

新闻推荐

这些线路 让你饱览皖北六市大美 2020“皖北人游皖北”市场联动推广活动在线上启动

2020“皖北人游皖北”市场联动推广活动在线上启动

临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