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没有躺在历史“功劳簿”上
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没出正月,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就早早地告别假日的状态,洒水扫路,端出新鲜的草莓,一切就绪,喜迎八方来客。远处,几台工程机械车辆正在施工,再过一段时间,小岗村的外环路就会畅通起来,更加方便节假日游客的出行,助力5A级景区创建。要知道,该村曾经在2019年5月1日当天接待游客超过3万人次,直逼黄山风景区。
民以食为天,那段艰难的岁月,“粮食”“饥饿”两词深深刻进小岗人的集体记忆中。“大包干”纪念馆的起展处,便是一幅粮食产量表:100多人的小岗村,1966年~1976年间,粮食产量始终徘徊在3万斤左右,触目惊心的是,1966年人均口粮仅有110斤。村民长期吃供应粮,1975年整整吃了10个月。
庆幸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面对严峻的农村经济形势,有的地方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率先进行改革试验。1978年,安徽省遭受大旱灾,秋种遇到严重困难。安徽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这一应急性措施,立即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各地出现了全家男女老幼齐下地的景象。
1978年12月的一个沉沉寒夜,村民严立华家的煤油灯散发着希望之光。关友江、严俊昌、严宏昌、严金昌等18户村民在此按下红手印,立下生死状,将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搞起了“大包干”。
“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3万斤,人均收入400元,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戛然而止。“大包干”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渐确立,成为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为全面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020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再创新高,达到了1160万元。自2018年起,小岗村连续4年分红,村民人均分红金额从350元、520元、580元增加到600元。在小岗村,每一年的分红大会也是一场表彰大会,坐在前排的是昔日的“大包干”带头人,以及村里评出的“美德少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代表等。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人均分红520元,喜欢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他在场打趣地问道:“520是什么数字?”大家齐声呼道:“我爱你!” ■ 据《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或许你不太了解,你种下的一棵树,可以有效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碳中和,并且换来真金白银。你也可能不太清楚...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