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屋 邵奎元
我的老家在蚌埠东郊长淮古镇,早年属于凤阳县门台子区,1958年划归蚌埠了。解放后家里本来有三间堂屋,两间厨房,虽说爷爷奶奶都在一起,但住得还是比较宽敞的。没料到,1956年的一场特大洪水,房屋全都倒塌,所谓的家也就荡然无存了。
当年我家的情况是老的老小的小,父亲不在家,仅靠母亲一人干活。父亲每月20多元的工资,除了自己在外面吃饭穿衣等花销之外,硬是挤出十多块钱补贴家用,再也没有力量来盖房建家了。怎么办呢?只好每月拿出几块钱来,在镇上租房子住,但住多久时间不定,人家要用房,你就得搬走。我清楚地记得,九年时间里,我们共搬了五次家。
俗话说,好家经不住三搬。虽然每次搬家都把一些老旧家什全部带走,但总免不了有所损失。因此,父母再三斟酌,决定还是自己盖个房子吧。于是父亲在单位邀上十几位同事“打会”,并享受最先使用会钱,这样一下子就揽下将近200块钱,又找亲友帮忙,终于在1964年秋天,盖了两间草房,搭建了一个小厨房。那时,我在合肥上大学,弟弟在市里读高中,妹妹念小学,一点忙也帮不上。
房子虽不大,又是半土坯墙、茅草屋顶,但毕竟自家有房子了,所以父母整天喜不自禁,我和弟弟妹妹也乐不可支。因为之前全家在外面“流浪”了九年呀!而且让人更痛心的是,这期间爷爷奶奶也跟着辗转迁徙,并先后病殁。
从那时起,父亲每逢周日回来,总是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找来别人丢弃的废砖块、破水泥板、小石子,把院子里铺成纵横交错的小路,让人看起来一切都井井有条。因为房子不大,我工作之后又加盖了一间,这样住得敞快些,父母更加高兴了。
老屋的确不大,三间房使用面积不足30平方米,而且当年建房时考虑以后屋顶如有破漏便于自己登梯上去修缮,因而盖得比较低矮,甚至连我这个身高只有一米七四的人,进门也得俯首才行。
我的三个孩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在老屋里带大的。当年我在市里工作,妻子在长淮教书、带班,无暇顾及孩子,故而一个个重担都落在了父母的肩上。好在两位老人晚年身体还行,帮了我们大忙。回想每逢周末傍晚到家见到父母和孩子的情景,那场面真犹如久别重逢。
后来孩子们大了,陆续来市里读书,爱人也调到了市里,家乡的老屋里只住着父亲和母亲了。市里房子紧张,没法接二老前来同住,只能两周一次骑上自行车回长淮探望他们。
本世纪初,母亲因心脏病先走了,老屋里仅剩下父亲一个人了。他不愿离开老屋,说是家里有老邻居叙话谈心,饭后还能在院子里散步。我看他生活还能自理,便没再勉强。无奈之下,就替他找了个做饭的、雇了个陪夜的,每周都回去看他一次,这样,他更乐于留在老屋里了。
父亲96岁那年,因年事太高一个人在家,我们越发不放心了。千言万语劝导之后,硬把他接到市里和我们共同生活。临走那天,他老人家依依不舍地环视庭院,像对待陌生人那样,仔细将老屋上上下下打量个遍。然后,一步三回头地告别了他已居住了50年的老屋及那个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农村小院落。
来到市里之后,父亲仍念念不忘过去在老屋里的生活情景,还时不时拿出他和孙女、孙子一起在老屋里照的相片来看,并时常叮嘱我抽空回去看看。直到他老人家103岁那年“驾鹤西去”的前一天晚上,还在我面前喃喃自语:也不知道家里的老房子怎么样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陈友田记者周连山)10月21日,凤阳县举办2020年“身边好人”先进事迹发布会暨道德信贷集中授信仪式,为2020年入选...
凤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凤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