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乡先贤
□文/戴健
百年之后的我们,向觉醒年代的乡先贤致敬!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展播剧目《觉醒年代》已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完,创电视剧单频道收视指标首位,说明当下受众对纪念党的百年华诞、对表现历史人文类题材的强烈关注。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主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那个时期一群理想飞扬的新青年从相识、相知到走上追求真理道路上的传奇故事和百态人生。
资料显示,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之初,作者群中,半数以上为安徽人。其中六安人高一涵是《青年杂志》和改名《新青年》后编辑部中仅次于陈独秀的重要人物,还有怀宁人陈延嘏、合肥人刘文典、桐城人潘赞化(1916年他与潘玉良结婚时陈独秀是唯一见证人)、寿县人高语罕、绩溪人胡适、怀宁人程演生、英山(今属湖北)人李次山、桐城人方孝岳、怀宁人王星拱、桐城人姚永概和姚永朴、庐江人吴弱男、怀宁人陈乔年、歙县人柯庆施、霍邱(今金寨)人蒋光慈、桐城人光昇等。还有一些作者与安徽有着紧密联系,如四川谢无量4岁就随父母居住在安徽,薛福成孙女薛琪瑛的母亲是桐城吴汝纶的女儿,李张少楠的丈夫李寅恭是合肥人,他们可以算是半个安徽人。绩溪人汪孟邹、汪叔潜分别创办的亚东图书馆和通俗图书局为《新青年》承担了印刷发行事宜,他们同样厥功至伟。这些如群星闪耀的名字大部分在《觉醒年代》中得以体现。
《觉醒年代》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把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和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放到北大这个大舞台集中体现。北大当时没有女生,因剧情和电视剧画面的需要,也适当引入震旦等女校的中学生到北大一起活动。这里特别补充的是,五四运动爆发时,时任北京大学出版部主任的无为人李辛白组织编印的两万份《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是当天发出的惟一传单。三个月后曾和毛泽东同在北大图书馆做管理员的合肥人蔡晓舟,与表弟、巢县人杨亮功赶写出第一本《五四》专书。蔡晓舟还支持鼓励妻子邓春兰上《春兰上蔡校长书》,要求从北大起大学放开女禁。翌年她和包括卫立煌妻姐韩恂华在内的9名女青年通过考试成为北大的第一批女学生。还需要说明的是,《觉醒年代》中忧愤而死的郭心刚同学,真名叫郭钦光,电视剧中他提到父亲镇守胶东湾,是登州总兵章高元部属,而章高元正是合肥人。另一重要人物吴炳湘,就是如今包河区吴老圩人。剧情拿捏准确:作为京师警察总监,他有他的“职责”,但他也很钦佩陈独秀。陈独秀被捕后让安徽同乡会具保,是他和国务总理龚心湛共同商量的。他俩都主张放,虽意在“安抚民心”,但在“捉放曹”中起了关键作用。而龚心湛和他的伯父龚照瑗,正是当年在伦敦对孙中山“捉放曹”的关键人物。陈独秀获释后暂寓刘文典家中,是李大钊从此处一挂骡车接上陈独秀赴天津,途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作为乡后学,笔者对乡先贤崇敬之余,也做了点研究和辨正的事。比如曾在《新青年》刊发过一篇原创、两篇译文的刘文典,后来首掌安徽大学,居然和蒋介石“对着干”,有关他的第一篇传记《从求学问的爱国者到爱国的学问家》就是拙作。笔者在省内媒体上发表的陈独秀生年考和他的四块墓碑文,都先后被《新华文摘》转载,也订正了大型工具书《辞海》此前版本的舛误。
电视剧《觉醒年代》深情喊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百年之后的我们,向觉醒年代的乡先贤致敬!
新闻推荐
新城古镇、艺术街巷、网红打卡地、美食购物……新春佳节即将到来,合肥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保障公共空间开放和旅...
桐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桐城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