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最好的热血青春剧
5月29日,温县一中高三学生在操场上做减压游戏,帮助学生释放身心压力,以轻松、自信的心态迎接高考。新华社发 《匆匆那年》剧照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剧照
本报记者覃江宜
又一年高考结束了。这场战役之所以让许多人终身难忘,并不完全在于这漫长人生中的短短半个月,很大程度决定了未来生活的走向,还在于这是一场以奋斗致敬青春的精神成人礼,其中有青春懵懂,有少年意气,有面对十字路口的忐忑与不安,有各种不为人知的思绪和忧伤,更有为了理想并肩战斗的勇敢和坚持。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因为一场高考也在重塑一个家庭,有关教育内卷和现实焦虑,有关阶层跨越和命运转折。中学生还往往被认为是“孩子”,大学生就是“成人”了,而在经历了社会的历练和捶打后,人们又不免怀念这一段生命不可重复的纯粹,这就是为什么在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中,高考永远是重要的母题,观众借以完成一次集体回忆。
只是,也永远有编剧要画蛇添足,为这出青春偶像剧添加各种俗套戏码,例如初恋、背叛、争斗与退学。好像若非如此,就不能凸显主角风雨中的成长——其实,哪需要那么刻意呢,高考已经是最好的青春偶像剧,这趟旅程或许在外人看来无声无息,但每个少年的心中都曾狂风大作。这样的单纯和热血,许多人后来遍寻不着。
A
纯爱占据的校园,悬浮于生活
2021年春天,改编自韩国大热同名电影《你的婚礼》上映,这个讲述男孩女孩成长时差的爱情故事在豆瓣只收获了5分的差评,将近20%的网友打出最低的一星评价——为什么两位颜值出众的人气演员,没能把一个纯情的成长故事说好?症结或许在于,背景虚置了现实,一切悬浮于生活。
电影里,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的男主委身网吧当起小网管,偶然发现中学时代的“女神”,瞬间热血上头决定复读,一阵激情配乐和镜头剪接后,他考上了“女神”所在的大学……看到这里,刚刚走出考场的高三学子们都得摇头苦笑,原来只要编剧够给力,985和211就像网吧一样说上就上,寒暑不断的多年苦学,竟抵不过荷尔蒙的来势汹汹。
纯纯的爱恋,好像是比名师辅导更可靠的高考攻略。前些年爆款网剧《最好的我们》里,“耿耿余淮”CP圈粉无数,这是一个普通女孩来到重点高中,在学霸男孩鼓励下一起备战高考,最终爱情学业双丰收的校园故事;一代经典日漫改编的《恶作剧之吻》中,平凡得无可救药的女孩也能得到天才男生的青睐;《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品学兼优的女生主动为爱闯祸的男生补习功课;《青春派》,男孩在高考前5天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大声用泰戈尔的诗句向女孩表白……青春的雨季里似乎总有一个特别的人,能让你的整个人生为此改变。
无论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还是《同桌的你》,高中时代本该占据重要戏份的老师和家长在电影里都退到墙角,变成耀眼阳光下一道可有可无的影子。主角们对中学时代的记忆,好像只剩一份无法直抒胸臆却刻骨铭心的爱情,被放大的错过和遗憾成为青春留在生命中的铅坠。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始终会有观众对此情有独钟,“学霸男神”关爱“傻白甜”“屌丝逆袭”牵手“女神”的甜宠剧大有市场,这是身心疲惫的职场人在“996”以外的一口鲜氧,但大众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普通人的中学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狗血的际遇呢。没有天降“男神”辅导功课,没有“女神”在大学等你,那些充满滤镜和想象的青春故事里,没有真实的校园,也就不可能有真实的人生。
B
我们怀念的高中,不只有爱情
是的,很多人的青春日记里都有一个说不出口的名字,但那也只是一时的念想罢了,是情窦初开难免心动,可少年们无需狗血套路也能正常生活,同窗情、师生情更能定义他们的学生时代。
人气国剧《小欢喜》中,少年们穿着毫无美感可言的宽大校服,早起晚睡,复习刷题,青春的萌动埋藏在各种矛盾里:明明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却总为考试和前途忧心忡忡;明明已经疲倦得睁不开眼,还要咬着牙和同学们一起埋首书山;明明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却被这份沉甸甸的爱压得喘不过气;平时打打闹闹的同窗,关键时刻都能成为互相的依靠;起初一看到就压力山大的班主任,最后却变得那么难忘和不舍。这些细微、压抑而刺痛的情绪,经历过高考的人心照不宣。
《17岁不哭》之所以成为一代人念念不忘的青春回忆,也就在于点到为止的克制:少年们也曾兵荒马乱,也曾有过心慌,但明白彼此共同的方向,就像剧中男孩的自白:“人生好比乘车前往目的地,沿途风景美不胜收。你决不能中途贪恋美景而下车,假如你忍不住下了车,那车决不会等你。虽然你还可以登上下一辆车,但这辆车已不是那辆车,而且也不是到达原来的那个目的地了。”
真正可以让一个高中生得到拯救的,更可能是某个苦口婆心的老师,而非什么“男神”“女神”——《垫底辣妹》里,一个原本无可救药的女生立志考取名牌大学,所有人都对此嗤之以鼻,而她的补习老师则一直相信,“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接下来的剧情里,女生没有谈情说爱,没有离家出走,只有一书包做不完的习题,一辆天不亮就启程的自行车,以及一个伏案学习到深夜的背影。最后化腐朽为神奇的圆满结局到来,老师的临别赠言是:“你曾说我改变了你的人生,我觉得正是你奋斗的样子改变了许多人的人生,有志者事竟成,我也将怀抱这份信念,继续生活下去。”
相比说不出口的爱情,一起经历风雨的友情,才是照亮大多数考生的明月光。在美剧的校园生活里,一面是《绯闻女孩》《歌舞青春》里用派对、篮球、拉拉队包装出来的光鲜亮丽,另一面则是《壁花少年》既励志又伤感的明灭不定。三个问题学生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是他们摆脱现实困境的捷径,也是自我疗愈的药方,当他们再一次开着车听着歌穿过夜晚的隧道,就已经和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告别了。对这样的“先抑后扬”,中国孩子再熟悉不过。
C
没有滤镜的高考,会有多残酷
从某些层面而言,高考既是一次全国联动的超级“内卷”,也是一场不需要配角的独行,是自己对自己的苦战,每个人在独角戏里获得逆天改命的机会。在2015年央视纪录片《高考》中,人们从一扇窗口看到脱离艺术滤镜的真实考生,那些在狭窄小路上拼杀向前、试图把握自己命运的人,便是任何偶像剧都难以触碰的残酷一面。
《高考》首先把镜头锁定安徽的超级“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在如蜂巢般拥挤和压抑的教室里,所有人魔怔一般疯狂朗读和背诵。十六七岁的孩子,每个人都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如临大敌,昼夜不停,削尖了脑袋往书山题海里钻。
“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这里便是高考根脉深入的“地底”,家境贫寒的考生和陪读家长们蜗居在小镇上(大部分是外来人口),忍受着不见光亮的高压生活,考场是考生们的修罗场,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下滑便可能让学生精神崩溃,让全家泣不成声。
在这里,高考是很多人唯一的救赎,借以撕开那层看不见的铁幕,走出大山、走出贫穷,让长辈们“生病时可以住上医院”“交费时不用到处借钱”。镜头里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只有无时无刻的窒息感,因为这就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没有外挂的现实,看到寒门学子们喊着军事化口号,机械般训练着应试技巧,观众几乎不再有开口评论的余地,只感觉到无可言喻的恻隐与沉重。
这样的写实角度,几乎算得上“现实惊悚剧”,而中国不只一个“毛坦厂中学”,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寒门子弟,背水一战的他们也许不是没憧憬过,国产校园剧里刻画的那些乌托邦一般的场景,宽松自由,生动活泼,老师像朋友一样和学生打成一片。可是但凡被生活的鞭子抽打过,就知道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无法喘息时连友情、亲情都是奢侈品,更别说缥缈虚无的爱情。
D
经历高考的少年,看得见成长
不管怎么说,即便去掉了情怀的滤镜,高考也依然是最好的青春偶像剧——青春来自校园,偶像则是少年们自己。
大多数人的中学时代,没有影视剧和纪录片选取的角度那么极端,共通之处是回忆里闷热的教室,一张张疲惫而焦虑的脸,高摞的书本和黑板上的倒计时,苦口婆心的班主任,表面上若无其事却坐立不安的父母。
人生中很难再有那么一段时光,少年们会像战士一样怀抱着向死而生的勇气,共同奔向唯一的目的地。纯粹的年纪,纯粹的梦想,纯粹的拼尽全力,所有人都相信在命运的考题前,“拼尽全力”是自己所能把握的最优解。而所有人也都在努力地守护这份纯粹,不管是叮嘱到最后一刻的老师,在考场外默默祷告的家长,还是挂上黄丝带送行的私家车,为送考大巴保驾护航的交警。高考不仅是每一个人的璀璨记忆,也是整个社会一年一度体验共情,展示凝聚力的珍贵时刻。
或许就是高考最让人怀念的特质:有过付出,后来的收获才如此甜美;有过压抑,后来的解脱才那么美妙。循着光亮在黑暗中笃定前行,少年们借一场宏大而残酷的试炼实现了成长,以全新的自己面对未来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出热血又动人的青春偶像剧吗?
少年们迟早还会明白,高考远远不是终极考验,这个夏天不过是一场中场休息,万物皆可“卷”的时代里,还有更多难题需要破解,不可言说的命运还会把他们带向远方,各人走各自的路。
不过,那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人生的新篇章,正要翻开。
新闻推荐
举枪,瞄准,击发……在1984年夏天的洛杉矶,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奥运赛场上射落金牌,至此,中国体育史竖起了一座重要里程碑。...
安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安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