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乡村文化兴 群众精神面貌新
文化志愿者在基层开展舞蹈培训。□ 龙涛 本报记者 孙正良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那么,如何让乡村文化跟上物质富足的步伐?
为此,雁江区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开展片区文化辅导工作,广大文艺工作者下沉到乡村开展舞蹈、腰鼓等文艺辅导,让农村文艺爱好者有了植根的沃土,沉寂的乡村文化逐渐激起阵阵涟漪,文化之火正在燎原。这正是,乡村文化兴,基层气象新。
文化辅导
培养基层文艺骨干
“脚呈丁字步,双手从前往上起手,再从前交叉……”9月19日,在迎接镇东庵村村委会的院坝里,伴着1、2、3、4……的节拍,10多位村民在舞蹈老师的带领下,正有板有眼地学着《川剧广播体操》。村民毛根容学得尤为认真,休息间隙也“缠”着老师问一些动作要领。
毛根容是东庵村坝坝舞的组织人,已经跳了好几年的坝坝舞。以前让她苦恼的是舞蹈动作更新慢,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
为改变这种现状,雁江区组织文化工作者文艺志愿者走进基层开展辅导。雁江区分成5个片区,由区文化馆、区图书馆业务骨干和文化志愿者组成辅导老师,根据群众对文化活动开展、文艺骨干培育、图书管理等方面需求,分片区开展针对性辅导,努力为每个村(社区)培养1至2名文化骨干,组建至少一支文艺队伍,推动乡村文化繁荣。
文艺志愿者的到来,让东庵村坝坝舞的类型和形式越来越丰富。
文艺表演
群众上台当主角
今年2月1日,清水镇农民艺术节让农事活动成了表演项目,村民从台下“看客”变成台上“主角”。全镇27个村(居)的群众变身“演员”,参加篮球接力、担红苕、跳大绳、滚铁环等趣味项目,村民表演的文艺节目也轮番上阵,不断将活动推向高潮。
此外,东峰镇的农民运动会,中和镇小龙虾美食节上的群众文艺演出专场……在雁江,越来越多的群众登上舞台,成了文化的演绎着和传播者。
每当夜幕降临,忠义镇石柱村聚居点的住户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到空旷的院坝,开启他们美好的“饭后时光”。
忙时抓生产,闲时搞文艺,已成为雁江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的真实写照。
雁江不断夯实乡村文化传播和兴盛的软硬件实力。坚持实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2017年以来共接待群众40余万人次,开展文艺辅导5000余人次,培训3000余人次。全区建成32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乡村文化活动的兴起,文艺队伍的建立,让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参与其中,提升了乡村文化的传播深度和广度。
文化浸润
舞出基层新气象
雁江不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层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场地、器械等保障。镇村有文艺骨干,活动有阵地,演出有指导,良好的文艺环境“舞”出了基层新气象。
“大家的凝聚力越来越强了。”毛根容说,通过坝坝舞这条纽带,搭起了村民的“连心桥”,很多矛盾在跳舞中得到了解决。她告诉记者,跟她一起跳舞的两个大姐,因为一点土地纠纷长期红着脸。但自从几年前开始一起跳舞后,她们已经从“脸红脖子粗”变得“相交甚欢”。
毛根容把这种改变归功于文化的滋养。大家聚在一起跳舞,这种接触会不断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最终消除隔阂。
一人跳舞,影响一家,带动一片,这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最真切的感受。石柱村坝坝舞领队告诉记者,现在打牌的人少了,健身的人多了。大部分跳舞的人以前闲下来就是坐茶馆,而现在闲下来就是想方设法提升“舞技”。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雁江大胆探索创新,通过文化浸润,让基层新风撑起新村风貌,既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又让精神富起来,更让乡村振兴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市农业局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认证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加快培养懂技术...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