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悠悠沱江水 巍巍字库塔

资阳日报 2015-09-11 22:10 大字

本组图片由彭晓秋摄■ 胡家文 

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的沱江河,千迂百转后来到资阳,从城市之北至东再向南悠然而去。一座大桥横跨沱江河,当地人称“东门大桥”。东门大桥旁的沱江河畔,一座灰色的古塔傲然而立,这就是资阳东门字库塔。

傲然屹立数百年

一株树体不大的树,盘根错节于字库塔顶端。在这无土壤的塔顶,树发达的根须显耀着树龄的久远,也昭示着塔的古老与沧桑。从塔身斑驳脱落处可以看出字库塔为砖造,塔身较大,有五层六面,看起来古朴斑驳。塔身上的花纹为浮雕,经过数百年岁月的侵蚀,早已残缺不全;塔门风化严重,横额“合身而化”只隐约可见一“化”字,其余字已无痕;右联无痕无字,也无从考证;左联依稀辨认出是:“到烘炉后还太极初”。塔身面江有一小门,躬身由内向上张望,只见里面没有任何隔层,如烟筒般,黑黑一片,尽是烟熏火燎的痕迹。

字库塔塔体较大,有五层高,内里是一个直抵顶部的完整空间。旧时塔顶上有探照灯,每到夜晚,把雁江东渡照得夜光如昼,南帆北楫,商务繁忙。塔面江处有一小门,可供人进出,塔里一度还作为轮渡管理人员住处。1976年资阳沱江大桥落成,汽车轮渡废弛外卖,沱江东渡边,只有巍巍字库塔昂然而立,见证着古老雁江的繁华往事。

资阳人夏朝时便在莲花山下的北门坝建立城池称“资邑”,沱江资邑城区段习称北河、东河。资阳自古水运发达,城市建设繁荣,文化发达,留下不少文物古迹。资阳人历代人才辈出,著名的有东周苌弘、西汉王褒、东汉董钧,被称为“三贤”。资阳人对文化的膜拜是深植心底的,文化命脉生生不息。到了明初,为了祈祷文昌帝君显灵,多出人才,资阳人广植黄桷树等风水树,择地修建文风塔。东门字库塔即为在那样的背景下修建的字库塔之一,它也是资阳悠悠古老文明的见证。

东门字库塔,它的存在不啻为一段传奇。数百年的岁月腐蚀不曾侵垮它,历史上有记载的几次特大自然灾害不曾摧毁它。1898年的戊戌大水,浑浊的江流狂躁发疯,洪峰淹得东门字库只露那个圆溜溜的宝顶,它却巍然挺立;1981年7月14日,沱江陡涨,又淹了字库塔,这罕见的特大洪水仍没能冲倒它;2008年5月那场惊心动魄的地震也未能震垮它……

敬天惜字传文脉

字库塔是古人专门修建来焚烧字纸的专门建筑,是古代文人对字纸所负载的文化顶礼膜拜的一种表现。“字库塔”、“字库”或“惜字宫”是四川的通常叫法,它还有很多称谓,如“敬字亭”、“圣迹亭”、“惜字塔”、“文风塔”、“焚字炉”等。

爱惜字纸、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汉文化里有“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传统习俗,古时人们认为文字是“古圣贤心迹”, 而且极具灵性,非常神圣,拒绝对文字有一点亵渎和怠慢。而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更有甚者,轻贱字纸会瞎眼睛,秽用字纸还会生疮害病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废弃的字纸在焚烧中“羽化成蝶”、“过化存神”,浩浩文风随之散播四方。

当年的资阳城,民间每隔数日便有专人挑着竹筐沿街叫唤:“收字纸啰!”于是,各家各户便把堂屋中挂着的竹篓取下,把平日收存的字纸交与此人集中放置于“字库塔”中。每年仓颉公、文昌帝君生日那天,雁城众读书人便聚集于字库塔前,举行“仓颉纪典”仪式后再焚烧字纸,最后将灰烬清出,倒入被称作“香亭”的木盒,由本地最德高望重的文人抬至沱江畔,行纸灰入海之礼,一路鼓乐相随,热闹非凡……让人感受到先民们焚烧字纸时的虔诚,以及雁城先民“耕读传家、爱惜字纸”的淳朴民风。

现在东门字库塔,虽然早没有人去使用了,塔里不再有袅袅烟火,没有了灰烬,没有了燃烧后的余温,但是字库塔是雁城千年文脉不绝、时代传承的见证。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的发展里,字库塔支撑着资阳的人文精神和聚焦着资阳的文化底气。承载过无数雁城先民沉甸甸厚望的东门字库塔,饱受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经受了数百年的烟熏火燎,历经数次特大洪荒。它在时光的磨砺中栉风沐雨岿然不动,在河畔静静站立,与它对面的字库山上近年新建的字库阁遥遥相望。如一位庄严、厚重的老者,守望着这方土地,看护着往来的子民,见证着雁城的变迁……

新闻推荐

资阳监测监管工作获食药监总局肯定

本报讯(张雪松)9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有关负责人一行莅临资阳,检查指导广告监测监管工作。据悉,今年1至8月,全市食药广告监测工作认真落实分级监管责任、突出监管重点、狠抓专...

资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资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