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杨茂森每天早晨我有到九曲河沿岸锻炼的习惯最爱在景观

资阳日报 2015-07-03 17:43 大字

■ 杨茂森 

每天早晨,我有到九曲河沿岸锻炼的习惯,最爱在景观桥上做操运动。无意之中居然在桥上结识了一位酷爱诗歌创作的“诗痴”——陈本初老人。

陈老是一名退休干部,现已八十高寿。高大的个子,挺直的腰板,耳不背,眼不花,看书写作不用戴眼镜,精神好着呢!由于共同的写作爱好,我们在晨炼中结成了忘年交。

从交谈中得知,1951年参加工作时陈老不到16岁,仅读了6年私塾,却从事过文秘宣传工作,担任过领导职务,一直爱好诗歌创作,在作报告时时常冒出几句浅显易懂的打油诗。从六十年代中期起,就在省内刊物和广播电台发表自己的作品。为了女儿顶替参加工作,1983年不到50岁便提前办理病退手续。

精力旺盛的陈老退休后,利用闲暇之余积极投入诗歌创作。可是,患有精神抑郁症的妻子和女儿女婿却坚决反对,都说是出力不讨好、倒贴钱的苦差事。由于家人不支持,陈老的创作之路走得很艰辛。

为了遏制陈老的创作欲望,患病的妻子搜走了他的工资存折,断绝了他的创作经费来源。出于保护妻子的身体健康不至于病情恶化,陈老只能忍气吞声另辟蹊径。逢年过节单位发放的慰问金,他私自存了起来,用于购买纸笔墨砚。原单位的同事知道陈老爱好写作,在退休人员开展活动或学习时,每每多发几个笔记本给他。在干完家务活后,陈老静下心来悄悄地伏案创作,有时被妻子发现后将诗稿抢去撕成碎片。看到自己呕心沥血得来的诗句被毁,陈老心痛欲裂却敢怒不敢言,生怕加重妻子的病情。就是在这样不和谐的环境下,陈老并未放弃诗歌创作。为了搜集和积累创作题材,他坚持观看新闻联播,阅读报刊杂志,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构思锤炼成诗句。为了记住因突发灵感得来的诗句,有时一个人走路都在嘀嘀咕咕地念叨,别人还以为这位老人的神志不正常呢!为了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形成最佳诗句,陈老冥思苦想,常常失眠夜不能寐。有时深更半夜灵感来了想出了佳句,却怕惊动妻子不敢开灯写作,只能摸黑在笔记本里记下,待天亮后再来抄写。由于不会电脑操作,写出的诗作只能拿到打字复印部去打印后形成正式稿件,再拿出去与人磋商,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共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在文友们的鼓励支持下,陈老鼓起勇气,将自己的作品寄到相关刊物或出版社去发表。

通过坚韧不拔的不懈坚持和日以继夜的辛勤耕耘,陈老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4年9月,陈老在各类国家级刊物发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时代风貌、地域风情、人伦道德等各种题材的诗歌500余首。2008年8月,中国文联出版社为其结集出版《白描诗三百首》。继后,在中华国学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的刊物上发表诗歌91首;还在北京环宇、文献、文化等刊物或出版社发表了众多诗作。他老人家现已珍藏刊有自己诗歌的各类书籍多达20余本。从2009年9月起,陈老的作品被这些刊物或出版社频频列入参赛作品并屡屡获奖。陈老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的创作精神令人佩服,有文友笑言,陈老真是个“诗痴”。

老当益壮的陈老至今仍笔耕不辍,现抄录一首,与读者分享:

赞资阳成渝高铁桥

银河彩虹从天降,气势磅簿跨沱江。

通天大道宽又广,铁轨笔直路漫长。

千里迢迢腾细浪,双龙驰骋霸气张。

科贸兴农通四海,繁荣成渝农工商。

誓为复兴中国梦,丝绸之路泛彩光。

新闻推荐

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引领农户增收致富

本报讯(记者刘雨润)7月3日,市政协副主席张建强率市政协农业和人资环委部分委员、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赴成都市龙泉驿区,考察学习当地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面的先进...

资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资阳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