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30年磨一剑近10万行铸就的生命史诗——刘仲叙事长河诗《在河之洲》研讨会侧记

资阳日报 2015-04-17 22:24 大字

《在河之洲》研讨会会场。《在河之洲》作者 刘仲邱华栋刀刀霍俊明陶春■ 本报记者 范宇

一个资阳人,一个资阳草根诗人,30年磨一剑,铸就生命史诗。

2014年12月27日,资阳市雁江诗人刘仲长河叙事诗《在河之洲》在北京荣获了中国目前唯一的长诗专项奖——天铎奖。为了深刻剖析这首诗的创作得失,同时也是为了借此机会深度了解我国当前诗歌创作动态和走向,拓宽全市诗歌创作者视野,提升全市诗歌创作水平,4月11日,由市作家协会主办、中共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雁江区文联承办的“刘仲长河叙事诗《在河之洲》研讨会” 在雁江区举行。

研讨会由著名学者、天铎诗歌奖发起人萧乾父、市作家协会主席唐俊高主持,《人民文学》副主编邱华栋,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歌评论家霍俊明,著名艺术家、学者吴震寰,著名诗人刀刀,《存在诗刊》主编陶春等围绕《在河之洲》分别作了主题发言或参与了讨论。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不仅将《在河之洲》的研讨推向高潮,也为资阳市诗歌创作者带来了一场集思想与智慧的诗歌盛宴。

长河诗《在河之洲》研讨会

时间:4月11日

主办:市作家协会

承办:中共资阳市雁江区委宣传部

雁江区文联

主评:邱华栋 著名作家、诗人、文学批评家,《人民文学》副主编

霍俊明 著名诗人,中国作协创研部研究员、诗歌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文艺思潮研究所《新诗界》常务副主编、《星星诗刊》理论版编委

吴震寰 著名艺术家、学者,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执行馆长,北京当代艺术馆执行馆长

萧乾父 著名学者,新世界出版社木铎文库主编,天铎奖发起人

刀刀 著名诗人,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中原青年诗人联合会会长、长诗天铎奖评委

陶春 著名诗人,《存在诗刊》主编、长诗天铎奖评委

谢银恩 诗人,评论家

【人物简介】

刘仲,1955年8月生,四川资阳人。1971年初中毕业,次年3月插队下乡并开始学写诗。当过生产队长、装卸工、杂货店、餐馆、火锅店、卡车、家具厂老板和法律工作者,1999年任职资阳地区广播电视局。他从事文学创作40余年,领域涉猎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及文学评论等,1992年出版长篇诗集《艰辛的旅程》。2011年,他历时30年打造的鸿篇巨制《在河之洲》正式出版,这部中国个人创作最长单体诗以87600行的惊人篇幅、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磅礴的史诗气魄,旗帜鲜明地宣告了现代诗歌回归崇高静穆之本位,并以此获得第二届天铎诗歌奖。

【《在河之洲》简介】

《在河之洲》讲诉了五代人的悲欢离合,几百个复杂而有趣的人物,一百年间社会生活的立体画卷。它是以家族和时代为题材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叙事史诗,像一条大江一无遮拦地在大地上漫流,所有的信息和历史、所有的元素和现象,所有的细节和片段,所有的矛盾和融合统统都被卷裹到这个流体之中,庞大杂芜。

时间深处的漂木

邱华栋对《在河之洲》文本展开了分析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连连称赞《在河之洲》,“令人震惊,不可思议,难以想象!”他甚至激动地说:“这是一个‘疯子\’干的事情!”接下来,他分别从“规模”“叙事”“时间”“高蹈”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规模

现代社会,史诗的叙事功能让给了小说,抒情让给了歌唱和短诗,因此刘仲的《在河之洲》显然是逆流而上地反着来,以这么大规模,结构了他内心对历史的激情和个人对史诗的尊重。 叙事

这部长诗是以叙事性来作为总的风格特征的,它基本上是作者对个体生命所经历的风云变幻的时代的打量,以及从记忆的河流里去打捞漂木;叙事让这部长诗呈现出那么多场景、人物、画面、故事,作者有着的巨大的、饱满的历史批判激情,将史诗中的叙事性重新捡回来,非常难能可贵。

时间

时间是这部长诗最重要的维度,是时间将作者带向倾诉的河流。作者以巨大的激情,来呈现时间的扇面,在这一扇面上,那么多命运多舛的人物和历史的怪兽在搏斗和纠缠,最终带给读者一幅时间的肖像:这肖像是由时间的河流在永恒地流动,以及《在河之洲》的恒定的稳定所构成了动与静的画面。

高蹈

“高蹈”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姿态。《在河之洲》的背后,让大家看到了高蹈的灵魂,以及这一孤寂的灵魂是那么的阔大、深邃,饱含了对大地苍生和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这样的情怀让这部长诗带有着黄金一样耀眼的光芒,理想本身的质地,以及生命体的温度和对高蹈精神的永恒渴望。

与现代汉语的嬗变同步

《在河之洲》基本上是与整个现代汉语的嬗变同步的。它的文本结构、内容和体裁具备一部史诗的必要条件,围绕着刘氏家族近百年来的兴衰变迁,将川中的山川河流、地域文化、民俗风情、正史野史、俚语土话、宗教人文等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确认和指正。

语言与体例的构建

《在河之洲》通过虔诚而谦卑的隐秘对话来呈现现实与理想的苦难,也用第一人称对时代事件和人物进行激烈的控诉和评判,显示出现代汉语刚硬而暴力的一面。刘仲的长诗实验,在语言层面上证明了现代汉语具备大诗、长诗、史诗所需要的张驰力、控制力。此外,《在河之洲》采用的是类似于章回体文学的范式,按照时间变易、事件发展的线性结构往前推进,每一章相对独立而又前后关联。

当代诗歌的现代性

刘仲在这首长诗里采取了直接评议、指点江山的春秋笔法,一方面裸呈被现当代中国繁杂炫目历史大戏裹挟而行的百姓肖像,另一方面也给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提供了命定悲剧的神性安排。这种带有东方宿命般的关怀,可以成为现代汉语长诗写作的有效手段。

它是长城的一块砖

《在河之洲》这本书的厚度与长城的一块砖非常接近,如果把长城的这块砖碾碎成粉末的话,能够听到中国漫长的历史的声音。从这里引申开来,霍俊明以两个“为什么”,分析了《在河之洲》的创作得失。

为什么要写作长诗

“既然已经将生命许给了诗神,就应该庄严地为历史作证。”这是刘仲给予的回答。这首长诗首先回应了一个问题:历史选择诗人;另一方面,诗人也再造了历史;再一方面,诗歌选择读者。这三个方面缠绕在一起,正衬托出《在河之洲》写作的必要性及其呈现出来的突破性。这里不仅可以看出刘仲的雄心和担当,让人感受到一个像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人物形象,也让人看到了时间、空间的交错和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语境。

这是一部“大诗”,也是“诗史”

《在河之洲》的写作是非常艰难的,可以看出它几乎每页都是严谨押韵的,这对于面对不同原型人物和不同场景的叙事诗而言,非常难得。“长诗”更接近于一种物理长度的度量,由行数和字数来决定,“大诗”则多具有精神体量的重要性;“史诗”是属于一个伟大民族的,是能够不断被传唱,不断被延续下去的;“诗史”则是用诗来写历史,这需要包括历史的史实,历史的地方志,以及诗人的历史观,诗人的知识和精神阅读来源,不过,这些都在这首长诗里面给出了答案。在霍俊明看来,刘仲的《在河之洲》就是一部具有精神体量的“大诗”,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诗史”。

为什么要用《圣经》作为引言

但是,“为什么一个资阳本土的诗人,写作本土的长诗,要以《圣经》作为每个章节的引言?为什么不是来自四川本土的民歌,而是来自西方的伟大的教义?”20世纪开始以来,中国诗人背后很长时间站立的不是李白、杜甫,而是来自于西方的艾略特、里尔克,这首长诗显然也有这样的影子。本土化的写作与西方伟大教义走到一起,总显得有些突兀与生硬。

长诗的分量

“长诗是有分量的。”陶春说。读完《在河之洲》可以感受到,刘仲充分吸收了古典汉语的精华,用干净的语言再现了刘氏家族五代人经历的悲欢离合、兴衰成败的同时,折射出时代命运的脸谱。《在河之洲》用叙事代替了抒情,用细节代替了意象,追溯了生命的本源,用个体的方式呈现了一代人的命运。

本组图片由本报记者 王勇 摄

新闻推荐

雁城残疾人可免费坐公交4月15日—25日为爱心IC卡集中办理时间

本报讯(记者郭春荣刘梦娜)4月13日,记者从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市残疾人联合会了解到,从今年5月5日起,资阳市将在雁江城区推行城市公交爱心IC卡惠民行动,届时,办理了城市公交爱心IC卡的残疾人可享受到...

资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资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