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0年前的抗日救亡歌咏队

资阳日报 2015-09-03 17:27 大字

■ 本报记者 张方金 唐嘉阳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在乐至县,有几支抗日救亡歌咏队唱响抗战歌,对全县人民齐心抗日,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为牢记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整理收集的王同云老先生,多年不懈悉心搜集相关史实资料。8月28日,记者前往乐至采访王同云老先生,了解当年乐至广大师生满腔热情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情形。

》》热血师生 宣传抗日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乐至县,教育文化事业在全川来说处于落后状态,农村人口占80%以上,抗日宣传工作只能依托官办刊物《乐至日刊》及少数民间漫画作品开展。为广泛宣传抗日,鼓舞乐至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1937年11月,乐至县政府令乐至初级中学停课一周,安排师生分赴全县各乡镇,全面开展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在乐至县抗敌后援会的积极组织发动下,乐至初级中学的师生成立了乐至县抗日救亡歌咏队,在其影响下先后成立了“前锋剧团”、“晓钟剧团”、“回澜剧团”,掀起了乐至抗战宣传的高潮。

“看!火光又起了,不知多少财产毁灭。听!炮声又响了,不知多少生命死亡……”乐至县初级中学的师生积极行动起来,先后成立了乐至县抗日救亡歌咏队,并与随后成立的“前锋剧团”、“晓钟剧团”、“回澜剧团”等文艺团体一道,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师生员工、社会文化人士,奔赴各乡镇,利用歌曲、讲演、板报、标语、花鼓、曲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宣传宗旨,积极宣传抗日,提高人民的抗日斗志。这群抗日救亡歌咏队的师生以超人的胆识、无畏的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者之歌,鼓舞乐至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在学校舞台、县剧场及全县25个场镇,歌咏队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歌曲、话剧等形式,义务向大家宣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蛮行径和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流亡三部曲》、《满江红》、《慰问伤兵歌》、《卢沟桥问答》、《寒衣曲》、《四季歌》等抗日歌曲,《送子当兵》、《军民合作》、《送军粮》、《送寒衣》等抗日话剧,成为当地民众耳熟能详的文化作品。尽管抗日救亡歌咏队的师生并未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表演布景简单,道具不齐全,化妆和演技平平,但大家热情专注的表演,让一部部抗日宣传作品有声有色地呈现在了民众眼前,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战歌激昂 鼓舞群众

1938年春,杨林、王朝军等5位乐中校肄业的学生在乐至县放生铺(今放生乡)组织成立了前锋剧团,该团主要骨干力量为乐中校学生。剧团成立后,为提高演出水平,杨林等人到成都邀请有名的省剧校“教导剧团”教师来乐至,为剧团排练节目。1938年,前锋剧团先后在石佛、龙门、三星、宝林、劳动、放生、童家、高寺、中天等十多个乡镇巡回演出。演出日程为大乡三天、小乡一天,共演出70余场,约有十万人次民众观看演出。

“晓钟敲响了,快穿起抗日的武装……”同年7月,乐至县石湍人罗声昭在当地筹办“晓钟剧团”,有团员90余人,寓意黎明晓钟已经敲响,沉睡的中国人民已经觉醒,抗日必胜的曙光即将来临。作为持续时间较长的业余剧团,其经费主要来自于不愿做亡国奴的石湍商贾士绅,每人捐赠大洋两块,不足部分抽市息盈利进行补贴。该剧团以《流亡三部曲》、《大路之歌》、《夜之歌》等抗日进步剧目为主要宣传内容,大力宣传抗日。

此外,活跃在土桥、东山、龙溪、蟠龙、太来等乡镇的“回澜剧团”,以及后期成立的“醒民剧团”、“鸣锋剧团”、“八·一三剧团”等,虽都因经费和人员不济,逐渐淡出民众视野,但其在抗日宣传工作中都作出了积极贡献,鼓舞了乐至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不断努力。

新闻推荐

东山镇村干部 集体坐班集中办事

■肖建国“现在办事真方便,干部们也很热情。”乐至县东山镇同心村76岁的蔡玉豪老人不到10分钟,就在村办公室办完医疗报销相关手续,这样的办事...

乐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乐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