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辈子愿做一件事:“助民富”——记双碑村党支部书记吕锡浦

资阳日报 2014-12-28 21:39 大字

吕锡浦(右一)向村民了解养兔场情况。■ 吴晓君 本报记者 刘雨润

在乐至县宝林镇有一位老人特别好找:随便问一个30岁以上的本地人,都能说出他是干什么的,是哪个村的人。但这位老人也不好找,因为他总是在村办公室里、田坝里、农户家里、养殖场里、镇政府里来回“转悠”,不是在商量事情就是在办理事情。这个整天忙忙碌碌的老人就是该镇双碑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吕锡浦。当地的村民说他是位卸不了任的老支书。

现年69岁的吕锡浦,14岁当生产队会计、19岁当生产队队长、28岁当村主任、33岁当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也曾想退下来歇歇,可村里人一百个不答应。

坡顶“戴帽子”

田头“饱肚子”

站在村头制高点,放眼望去,阳光下的山村像一幅画,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田成块、土成方、沟渠相连,便民道更是交错纵横,全村544户人家则星星点点地分布在方圆3000亩的山沟沟里,不少人家都盖起了漂亮的新房。

而回忆起几十年前的双碑村,村里上了岁数的老人都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这里是光秃秃的一片,天旱粮食欠收,天涝跑土泡水跑肥,种啥啥没有,每月10斤口粮,村民过着吃不饱,饿不死的日子。

1978年,当吕锡浦接过党支部书记的重担时,人均耕地不到8分,村集体更是欠下了8000多元外债,这个年轻的党支部书记感觉“压力山大”。

“坡顶‘戴帽子\’、田头‘饱肚子\’。”当年身体瘦弱却年轻气盛的吕锡浦有着一副极敏锐的经济头脑。祖祖辈辈刨地取食的农民,从不轻信抽象理论,没见到碗里的饭,一切都是空谈。

于是乎,吕锡浦带领全村1500余名群众上山植树造林,下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耕地全部深挖排水渠,全部用条石砌田保水,同时兴建蓄水堰塘,农业生产用水问题也得以缓解。“村民很是团结,搞建设的时候,架起锅在土边,吃了饭就继续开干。”回忆当时的建设情景,吕锡浦很是兴奋。

为了在仅有的土地上刨出更多的粮食,吕锡浦倔强地说服群众改变耕作习惯,把冬水田的水放干栽种小麦和油菜。仅此一项,全村540亩水田每年就多了10.8万斤粮食,全村群众的口粮人平每年多了72斤,群众的吃饭问题得到了缓解。

点灯、修路

找“票子”

“筷子粗的铁管管,塞根棉花棒,找个灌起煤油的瓶瓶一插,这就是每家每户的‘煤油灯\’。”吕锡浦说,“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灯是个稀罕物,人人都想用,可就是没得钱。”

土地承包到户,群众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后,吕锡浦开始思考双碑村“找票子”的问题。

为了给全村“找钱”,1980年,吕锡浦带领群众开始做村办杀猪点、理发店、副食店、绞面加工厂、酿造厂。短短的4年后,双碑村既还清了村集体债务,又成为了该镇第一个实现户户“点灯”的村,还在全镇率先建起了总长为10公里的泥结碎石路,打通了连结村外、直通场镇的交通要道。

1984年至1994年的十年间,双碑村不仅实现了坡顶“戴帽子” 、田头“饱肚子” ,还发展了中间“找票子”——在田里种植辣椒、棉花等经济作物,全村十之八九拆了茅草棚盖起了青瓦房。山绿、水秀、土肥、人和的双碑村也成为了名噪一时的先进村,吕锡浦本人也多次被市县党委、政府评为优秀党员、先进个人。

“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在那个年代,吃穿用度全靠土地来供养。”吕锡浦带着“土地‘多生蛋\’”的思路外出“取经”,并率先实验“土地双30间种”模式(即30公分种麦子、30公分间种经济作物)。仅此一项,粮食保收的同时每亩土地多了近200元的收成。“双30间种”模式至此在全镇乃至全县推广开来。

引项目、转模式

建美丽新农村

吕锡浦也有遗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出务工的群众越来越多,老旧的村办集体经济最终还是退出了双碑村的历史舞台。“山绿民不富,这还是让我心酸,作为村党支部书记,我有推脱不了的责任。”吕锡浦说。

“吕书记是个犟脾气,他认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该村卫生室大夫唐和平这样评价吕锡浦。

2002年,当得知某中药材饮品公司要在全县找一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时,吕锡浦开始四处奔走,找公司、找镇里、找县里,跟村民谈、跟政府谈、跟企业谈。最终,在他的奔走下,一个占地354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落户双碑村,该村的土地里也第一次大片大片地开满了雪白的金银花,结上了一串串大个色艳的木瓜。每亩多收入的500元钱让双碑村村民乐开了花。

此后,双碑村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以“支部+姜蒜协会”的模式在公路沿线建立了姜蒜基地;2008年到2011年开始在公路沿线的村民小组成立了玉米、辣椒、黄豆、花生、水稻种植基地示范片,该项目得到了省农科院的高度重视,省农科院专家多次到双碑村进行参观并交流种植经验。

经过一系列发展,在吕锡浦的带领下,双碑村建成了粮油高产示范基地,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全部实现了机耕、机播、机收,传统耕种模式得到转变。

投资50余万元的堤灌站建成了,占地160亩、投资200万元的大棚蔬菜基地来了,占地6亩、年出栏1万余只獭兔的兔场也来安家了……全村更是建成了4.5公里环村水泥路、5公里便民路,人均年纯收入也飙升到了8000多元。

“老了,老了,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等这几个年轻人锻炼出来了,我就可以放心休息了。”目前,吕锡浦正在培养4位年轻的党员,“我对他们的希望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群众服务,帮群众致富\’!”

新闻推荐

乐至奋力冲刺首季“开门红”

■吴晓君本报记者刘雨润春耕时节,在劳动镇农耕文化园,老百姓的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憧憬;在县城盐湖新区“巨洋威尼斯”酒店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正隆隆作响,装载机车来回穿梭;在贵均纺织车间内,各类...

乐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乐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