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家人,朱彦夫永远的坚强后盾

财经新报 2014-01-17 18:58 大字

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向记者们讲述父亲当年的故事儿子朱向峰大女儿朱向华四女儿朱向欣和家人在一起(资料图)全家福(资料图)记者采访朱彦夫的子女们家人提供的朱彦夫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的工作手记朱彦夫在张家泉村曾居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文/图新报记者谭壮飞夏金秀

为了张家泉村,重残之躯的朱彦夫呕心沥血,在整整25年里,他把自己仅有的伤残抚恤金拿出一部分用于帮扶村民、改变村貌上,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在他做出丰功伟绩的背后,是妻子及子女坚强的支撑。

朱彦夫和他的妻子陈希永一共生了6个孩子,5个女儿,1个儿子。整个大家庭是和睦温馨的,早在许多年前就被评为“全国美好家庭”。他的子女以及儿媳女婿都很孝顺,只要有空就来看他。很多双休日或过年过节,全家二十几口人就团聚在一起,平日安静的小院立刻充满欢声笑语。

朱彦夫:没有妻子,我活不到今天

朱彦夫参加抗美援朝受伤后回国治疗。住院期间,朱彦夫结识了一位年轻女性。她叫陈希永,20岁,渔民的女儿,长得健壮、美丽。大海培育了她刚毅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不少男青年爱慕她,托媒上门提亲,都被她拒绝了。她的姑姑是沂源县民政局第一任局长,因生孩子也住在医院里,陈希永去医院侍候姑姑坐月子。在那里,陈希永认识了朱彦夫。

陈希永认识朱彦夫时,朱彦夫已是超重残疾人,但她认定朱彦夫是真正的男子汉,是英雄,跟这样的人过一辈子,即使受再大的苦也值得。

朱彦夫回村后当上了不拿薪水的村支书。每月他把36元伤残抚恤金全交到陈希永手里维持生活。那时孩子小,婆婆年迈,家里、地里有干不完的活,陈希永忙里忙外,从不埋怨。尤其春秋大忙季节,她浑身汗水和泥巴,总是疲惫不堪。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陈希永拼命养猪,最多时家里养过五头肥猪。她一年四季都领着孩子们到四野去扯猪草,以填饱那几只成天“哇哇”叫唤的猪的肚子。当第四只猪食桶烂了时,终于在那一年夏天,也就是1987年,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休,他们全家才告别了张家湾搬进了沂源县城。

陈希永因病去世后,朱彦夫久久陷入对她的思念中。

女儿们:父母亲的一生都是不容易的

女儿是父亲的贴心小棉袄,作为朱彦夫子女中最大的孩子,大女儿朱向华更多体会到的是父亲的不易。从最初的不能接受重残之身想自杀,到完全自理,甚至带领全村百姓走上致富之路,朱向华比其他子女更能体会父亲的艰难。当记者采访朱向华时,只说了几句她就哽咽了。

然而,她说完了父亲再说母亲时,更是忍不住潸然泪下,为母亲的付出更感动于他们的感情之深。母亲当初嫁给父亲就抱定了照顾他一生的念头,所以当父亲为村里忙这忙那的时候,母亲就当了家里的整劳力,学着像男人一样推小车干重活。当父亲生病时,腰部有病的母亲喝上几口白酒借着酒劲背着父亲。前几年,母亲得了重病因疼痛晚上经常踢翻被子,70多岁高龄身患偏瘫等多种疾病的父亲硬撑着为母亲盖被子,却歪倒在母亲身上。母亲去世后,父亲一天没吃没喝。

四女儿朱向欣说,父亲经常对他们说,生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烂,另一种是燃烧。他说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还说:“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儿子朱向峰:父亲对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做个好人

朱向峰是朱彦夫唯一的儿子。他告诉记者,从自己记事起,父亲就用行动告诉他:要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不怕吃苦的人。他眼中的父亲是什么都能干的,所以自己在心里从未把他当做残疾人。父亲没有骂过他,更没有打过他,可是他从小就怕父亲,父亲要求的他一定会努力做到。因为父亲那种不怕吃苦、不怕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强烈地震撼着他。父亲在他心目里早就不怒而威,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人生孝为先。谁家有儿女不孝,朱彦夫就抽空前去说理,他说的道理很简朴:“现为子女,后为父母,现不孝父母,子女后必不孝;父母养育之恩终身难报;不孝顺者会受到大伙指责,今后就难立于大伙面前。”这些简单的道理被他变换成有理有力的生动言语,每一句都能扣准被教育者的心弦。他自己给大伙做了榜样。有事同老母商议,有好吃的好用的先让老母享用;外出带回新鲜食品都要先送村子里的老人尝鲜,如香肠、橘子、香蕉等。村子里老人活了几十年都没有走出过大山里,这些东西以前他们见都没有见过。他们都说:“吃了书记送的这些稀罕东西死了也不冤枉了。”

朱向峰说,父亲是孝顺的,却又是先公后私的。当得知奶奶患了肝癌后,父亲倚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沉痛地对孩子们说:“要是别的病,砸锅卖铁也得把你奶奶治好了,可是这个病,真是没办法。”之后不久,老人就去世了。当时国家正提倡火葬,老人去世前似有预感地把父亲叫到眼前跟他说:“你当书记,我知道有你的难处,可是我实在不愿意你们把我烧了,你一定得答应我。”父亲当时答应了,老人心满意足地闭上了眼睛。这时因假肢无法下跪的父亲把帽子摘了下来,给奶奶深深地鞠了个躬,说:“娘,我对不住您。我是村里的带头人,我自己做不到的怎么让村里人去做?他们会怎么看我啊。”于是,奶奶成了全村第一个被火化的人。从那之后,火化才开始在村里推广开来。

“父亲对这个社会一直是心存感恩的。”朱向峰说,父亲虽然自己的付出只字不提,可是却经常跟他说起别人对他的帮助。为了让村民用上电,父亲多年奔波在路途上。为了省钱,到了晚上父亲把假肢卸了当枕头,把护膝摘下来往身上一盖就凑合一宿。等他醒来,经常会发现身边多了好心人留给他的东西。

朱向峰参加工作后,父亲唯一的嘱托还是让他做个好人,要不怕吃苦。

如今,81岁的朱老有一个护工照顾,子女们更是排好班每天都来悉心照料。提及子女时,脸上会泛起由衷的微笑,因病魔缠身而带来的种种不悦,很快消散在微笑里。

新闻推荐

历山中学寒假规范教师行为

...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