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第一声

大众日报 2020-08-31 10:13 大字

□ 周学泽

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足够久远,那今天和昨天之间就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浸透于你的日常生活中,以至于有时你自己也未必察觉。

8月底的周末,记者来到淄博临淄齐都博物馆,古老的出土文物让人沉思。临淄区有后李文化遗址,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年——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懂点考古学的都知道这个“距今8500年——7500年”的意义,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声”,属于智人之后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临淄古代文化的最高潮,当然还是著名的齐国文化。博物馆的二楼,有个齐文化廉政教育基地,让人大开眼界,单一个“廉”字,其从古到今的写法就有几百种之多,很多内容陈列既古老又现代。

现在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经常用到“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这两个词,但如果问:这两个词源自哪里?恐怕很多人就答不出。估计很多人会说:这两个词应该是现代词,因为报告和会议中,经常出现“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还有人可能会想,这两个词也许来自西方。

但“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是两个彻彻底底的中国词汇。提出“以人为本”思想的,是春秋早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管子》“霸言”篇,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提出“以民为本”思想的,是春秋末期的晏婴(?~前500年)。晏婴是我国先秦时期卿大夫中力倡廉政且躬行不怠的第一人,在《左传》和《晏子春秋》中,都详细记载着晏婴“以民为本”的思想。《晏子春秋》中,叔向问晏子曰:“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曰:“婴闻之,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苟持民矣,安有遗道!苟遗民矣,安有正行焉!”晏婴多次强调:“以民为本”“先民而后身”。显然,晏婴继承了管仲的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在齐国出现不是偶然的。《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西汉刘向《说苑·政理》载:武王问于太公曰:治国之道若何?太公对曰:治国之道,爱民而已。曰:爱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败,生之勿杀,与之勿夺,乐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国之道。……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

这说明,在齐太公立国之初,就很注重照顾民之需求。“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后来又影响到孟子。《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话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现在看来,这句话其来有自。孟子倾慕齐国,两次赴齐国。第一次是大约孟子45岁的时候,齐威王在位,去即返。第二次是大约54岁的时候,这次孟子在齐国逗留了六七年之久。

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和强国,与其爱民思想一以贯之很有关系。比如,管仲时期,出台诸多富民、惠民举措,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晏婴时期,常以爱民为出发点向齐景公进谏和匡正,齐景公在位58年,成为齐国执政较长的一位。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现在是我们国家政治生活的常用词汇。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一个国家的制度自信源于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无法割断的血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善于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两个词具有历史的穿透力,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新闻推荐

讲好淄博故事 助力加速崛起 大众报业集团融媒体采访团走进淄博暨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启动仪式举行

□大众报业记者马景阳于魁张继才报道本报淄博8月25日讯“高质量发展看淄博”——大众报业集团融媒体采访团走进淄博...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